|
 |
|
春節期間,范曾乙醜新作展在榮寶齋北京琉璃廠總店開展,展覽推出范曾近期書法繪畫力作120余件。新華社記者:羅曉光
攝 | 專家分析:包括藝術品消費在內的文化産業,可以給經濟震蕩中的人們一種精神慰藉與希望
“書畫藝術品:4000萬元,木版水印:400萬元,裝裱修復:400萬元,文房四寶:200萬元。”國有老字號榮寶齋的這份春節期間的銷售收入清單,着實讓商界人士目瞪口呆。 金融寒冬中,榮寶齋為什麼這麼“火”?有人説文化市場開始轉暖了,有人説這是奧運商機的延續,還有人説這只是一種巧合。“都不是。”榮寶齋常務副總經理王鐵全邊擺手邊説:“是剛性需求和傳承創新。”
“3000多萬元的畫,3小時就賣個精光”
春節期間,位於北京琉璃廠的榮寶齋總店門口,每天都排起幾百米長隊。大門一開,顧客蜂擁而入,擠得銷售大堂水泄不通。 “用‘爆滿’‘瘋狂’形容榮寶齋的銷售場景絕不為過。”從事了幾十年藝術品經營的王鐵全説,“有一天,價值3000多萬元的90多件書畫作品,短短3小時內就賣了個精光,這陣勢我還從未見過。” 榮寶齋老主顧李先生無奈地對記者説:“幾百萬的畫啊,還沒來得及挑,就被別人買走了。我只能私下和人家協調,要麼出更高價,要麼拿自己的藏品替換。” 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榮寶齋,以經營近現代名家書畫作品聞名遐邇,堪稱“亞洲第一畫廊”,受到海內外書畫家和愛好者的青睞。 據統計,榮寶齋牛年春節期間的銷售總收入突破50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00多萬元。其中,117件書畫藝術品類商品全部售罄,銷售收入高達4000多萬元;齊白石、張大千和傅抱石的作品銷售收入也創新高,分別達到110萬元、86萬元和68萬元。
“藝術品消費是剛性需求,沒有絕對的冬天”
究竟是什麼讓榮寶齋在金融寒冬中這麼“火”? “好貨不愁賣。”榮寶齋總經理馬五一説,品牌戰略是企業生存的根本。無論是“榮寶齋”本身,還是經營的“齊白石”“張大千”“范曾”等名家精品,件件貨真價實,在特定人群中早已形成了品牌效應。 與物質産品不同,文化産品在較少消耗物質資源的條件下,實現邊際收益遞增。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從投資角度看,藝術品實質上是基於購買者普遍價值認同的商品,升值空間很大,值得投資,因此,藝術品消費是剛性需求,沒有絕對的冬天。”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夏建中認為,由於老百姓對本土文化普遍認同,傳統文化的受眾底盤很大,無論是高端市場還是大眾市場,消費基礎都比較雄厚,因此,文化市場對經濟危機的敏感度相對較小。 財政部教科文司負責人王家新這樣解釋:“歷史經驗表明,經濟蕭條時期,往往是文化産業得以發展和繁榮的機遇期: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以百老匯和好萊塢為代表的演藝、影視業成為當時的經濟增長點;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低迷期,動漫産業異軍突起……” 王家新説,蕭條時期,人們的物質消費會抑制,而精神消費會膨脹,包括藝術品消費在內的文化産業,可以給經濟震蕩中的人們一種精神慰藉與希望。
“沒有傳承創新,榮寶齋絕對‘火’不起來”
“‘剛性需求’絕不代表絕對收益。”王鐵全説,“榮寶齋在文化傳承中,如果不根據市場特點進行改革創新,絕對‘火’不起來。”
“企業結構重組首當其衝。”王鐵全説,原先,藝術品、文房用品、印材、瓷器等多個利潤點都被劃歸在“業務部”,由於藝術品銷售一直火暴,從而抑制了其他利潤點潛能的發揮,造成資源浪費。 為此,榮寶齋嘗試將“業務部”進行拆分重組,形成企業內部多個利潤點相互競爭的經營態勢,成效立竿見影。 生産技術“用兩條腿走路”,是榮寶齋歷久不衰的又一大根本:為滿足大眾市場需求,榮寶齋開闢了一條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生産線,實現在勾描、刻版等環節由電腦分色代替人工技能,以提高效率;同時,保留原有純手工製作生産線,既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又滿足了高端市場需求。 上海、天津、山西、韓國……近年來,榮寶齋在國內15個省份和國外相繼設立了分店或合作經銷處,並成立了藝術品拍賣公司,營銷業務輻射海內外。來自山西的老主顧王女士説:“榮寶齋的經營渠道拓寬以後,我能在本地買畫,方便極了。” 顧客李文芳説:“榮寶齋已經大變樣,由原先的坐堂銷售,變為經紀人與坐堂銷售相結合的經營模式;由原來的藝術品純展示,變為即興創作、觀眾參與和現場購銷的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商業性於一體的營銷環節。” “這些創新,突破了傳統單一的經營模式,發掘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讓顧客感受到‘活文物’的歷史價值,而且刺激了他們的購買欲,成就了榮寶齋現在的‘火’。”王鐵全説。 “一年內上市融資、構建文化産業園區、建設榮寶大廈,是榮寶齋今年的發展方略。”榮寶齋上級單位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聶震寧&&,“一定要讓數代墨客拱擁、百年風雨洗禮的榮寶齋永遠‘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