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節老人”的故里感受年味[圖]
    2009-01-21    本報記者:文婧 黃毅    來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去年大年初二我們幾個朋友結伴去閬中古城玩了兩天,很是愜意。那裏春節氣氛濃郁,民俗活動豐富,很受成渝陜等地自駕游游客歡迎。今年春節長假,我們車隊隊友們打算帶上家人再過去玩一趟。”成都某汽摩車隊隊員王先生告訴記者。
  西漢著名天文學家、四川閬中人落下閎編著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歷》,把正月定為歲首,確定了正月朔日為一年的第一天,從此有了現在的“春節”,落下閎也被尊稱為“中國春節老人”。
  為重振災後旅游業,四川省旅游局今年推出新年、冰雪、溫泉、陽光四大主題旅游。其中的新年旅游主要指的就是閬中。閬中市委書記芝龍&&,閬中不僅是全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而且其“春節老人”故里的傳説、豐富的節日民俗活動、濃厚的民間文化底蘊,都使其成為了我國新年主題旅游的焦點。

“活着的古城” 新年主題旅游資源獨特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東枕巴山、西倚劍門、雄峙川北,是全國四大古城之一(另外三處是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安徽歙縣),是一座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風水理論規建的城市,被譽為“風水古城”。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國4A級風景旅游區,閬中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迄今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街院、寺院樓閣、摩岩石刻構成了閬中獨特的旅游資源。
  的確,當你一走進閬中古城,看到四四方方的街道及整齊的青石板路、沿街懸挂的紅燈籠,你會有一種走進歷史的感覺。也許閬中古城沒有麗江古城那種小橋流水的江南風光,也缺乏平遙古城的商業化味道,但它以特有的厚重歷史,嘉陵江的悠長以及完全民居化的特色,向人們展示它獨特的魅力。進入古城,但見長長短短、肥肥瘦瘦、彎彎拐拐的幾十路街道,建築大多是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穿逗木結構房屋,少量唐宋建築,一個個形似京都四合院的民居串聯成一條條幽深的街巷,儼然把北京的胡同搬到了天府之國。
  很多人説,閬中是一座活着的古城。閬中古城不是一個景點,而是有百姓居住、有生産生活的動態古城。正是因為有人的傳承和發展,閬中的春節習俗和文化遺跡才得以幸運保存,使其有着豐富的新年主題旅游資源。每年春節,“春節老人”都會在閬中古城“春節老人家”——星座苑(落下閎故居)和其他主要景點、街道向游客拜年、發紅包壓歲。與“春節老人”共迎新年,已經成為四川冬季旅游市場上一個獨特的亮點。
  “春節並不僅僅是吃年夜飯、給壓歲錢、郊游和看戲,要深諳閬中的春節就要深入民俗和民間,這裡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保存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態春節習俗。”一位去年春節長假在閬中度過的網友在博客上寫道。

歷史傳承造就濃濃年味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閬中傳統年味濃,是春節溯源的絕佳之地。”今年68歲的閬中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主任、前閬中市文聯主席李文明向記者娓娓道來閬中人過春節的那些個“講究”來:
  在閬中習俗裏,從冬月殺年豬開始就有了“年”的濃厚氛圍,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為第一個節點,而整個春節要一直持續到新年的二月二。“三十夜”(除夕)更是一家男女老少慶團圓的重大節日。吃完年夜飯,古城人的三十夜並沒完,每家每戶還要將房間的燈打開“燃天燭”,紀念岳飛精忠報國;大年初一3時至5時“搶銀(寅)水”預示來年金銀滿罐;5時至7時“聽開山叫(各種動物叫)”、“放開山炮”預示來年豐收有餘、紅紅火火等。
  在除夕、大年初一到初三,正月十五和農曆二月二這幾個比較重要的日子,閬中古鎮的街道上都有舞獅子和耍龍燈的慶賀活動。閬中花燈名傳上海、武漢、廣州等地,以燒花舞龍最具特色,上元日盛大的燈會在唐宋時期可以和帝鄉長安媲美,幾根數丈高的高桿挂起360盞花燈,十分氣派,至今閬中的花燈製造在業內仍享有盛譽。
  在閬中,春節放假一般放到正月十五,等到正月十六那天一大清早,男女老少都穿着嶄新的衣服去山上“游百病”,目的是把一身的疾病走完,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平安。那時放眼望去,滿山遍野全都是“游百病”的人海。
  閬中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民謠:“二月二,娘娘會,娘娘會上亮花鞋。”“亮花鞋”是當地特有的習俗,據説農曆二月二,為了不讓莊稼遭受病蟲害,農民都要“忌霧”不進地,男的在家做飯,女的趕娘娘會,穿上自己做的繡花鞋在會上比賽,鞋子上繡着大象、蝴蝶、荷花、梅花等各種圖案和吉祥物,女人們相互比着看誰手工好、誰更心靈手巧。
  “二月二”一過,當地的春節才算正式過完,農民開始進入新一年的農業生産。

祭祖、燈戲、巴逾舞蘊藏豐富文化遺産

  “祭祖、燈戲和巴逾舞是閬中春節特有的民俗活動,這其中也蘊藏着豐富的文化遺産,閬中古城目前正在申遺,這些文化遺産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閬中市委宣傳部部長宋俊向記者説。
  在神話傳説中,伏羲的母親華胥氏是閬中人,她懷孕12年後到甘肅成紀縣生下了伏羲。因此在閬中,春節期間的祭祖活動十分豐富,當地人對伏羲,女媧和華胥充滿尊敬,在閬中古城的中天樓、風水館和長青寺中,伏羲、女媧像前春節期間香火不斷;在閬中的三廟鄉、老官鎮、聖諭亭和聖諭&,春節期間經常有民間的老人們為圍成一圈的晚輩們講三皇五帝的故事,讓祖先的神話源遠流長。
  在閬中古城區的古街院之一李家大院,李家老小過着平靜而傳統的生活,李大爺對記者説,每年三十年夜飯開飯前,他都要作為一家之主召集全家舉行莊嚴的祭祖儀式。在堂屋正中,李大爺要手執香蠟,家人按長幼排列其後,面對“天地君親師”牌位畢恭畢敬三鞠躬,然後他便開始向祖先“神靈”匯報一家人的平安和一年來的功績。禮畢,大家才開始落座共吃團圓飯。
  閬中市老觀鎮是千年古鎮,一條千年老街述説着古老的歷史,同時也孕育了豐厚的文化遺産,享有盛譽的“川北燈戲”就是400年前發源於此並至今廣泛流傳的地方劇種。燈戲是民間歌舞小戲,以燈戲歌舞祀神,閬中很多鄉鎮都被譽為“燈戲窩子”。過年節,燈戲藝人在田頭、院壩點亮五穀豐登、人壽年豐等字樣的大紅燈籠,舞曲樸實明快,語言下裏巴人,使觀眾捧腹大笑。
  春節期間,閬中男女老少都要跳巴象舞。巴象舞是一種集體舞,源於巴人由巫舞衍化而成的狩獵舞和戰舞,起源於漢代,後高祖把巴象舞引進宮廷,常令表演,以耀舞觀兵,唐以後因宮廷而逐漸消亡,但在民間卻流傳了下來,現在只有在閬中等川內少數地區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很值得一看。

小貼士

閬中古城主要旅游景點
  漢桓侯祠,也叫張桓侯祠,俗稱張飛廟,位於閬中市古城區西街,是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張飛的祠廟。因張飛死後,追謚為桓侯,故名。張桓侯祠屢廢屢興,歷時1700餘年。現存的張桓侯祠為一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築群,佔地66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4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均沿中軸線布局,由南向北主要由山門,敵萬樓及左、右牌枋、大殿、後殿、墓亭及張飛墓和墓後園林組成。漢桓侯祠布局嚴謹,構造別致,既有雄偉壯觀的氣勢,又幽雅精美,是一處重要的三國文化遺跡,1996年被列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閬中貢院,在閬中古城內學道街,“貢院”又叫“考棚”,閬中貢院是清朝鄉試的地方,所以又叫“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貢院的俗稱。為清嘉靖年間所重建的,原由山門、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後殿和考生宿房組成。現存有卷棚式廊道,縱橫共長50多米,廊道兩旁的木欄上帶有飛仙椅。左右有兩排考室,各室相隔,飾以雕花。至今保護較好,是全國僅存的兩處考棚之一。
  華光樓,是閬中的標誌性建築,橫跨大東街南頭,位於上、下華街之間,臨嘉陵江,正對南津關古渡。在閬中現存樓閣中,華光樓建造最早又最宏偉壯觀,根基穩固,文化積澱深厚,因此被稱作“閬苑第一樓”。華光樓是一座過街門樓,三重檐,歇山式盔狀屋頂,蓋翠綠色琉璃瓦,脊飾相當繁複,重脊套人、獸、鴟吻,正脊寶珠形頂高達3米,樓身通高36米,四柱直木,全係木結構,各層裝花窗,12個飛檐凌空,寶頂摩雲。內有梯可以層層攀沿,四週游廊挺出供人憑欄,更有詩文匾額供人賞嘆。
  巴巴寺,也叫清真寺,又稱禮拜寺,位於禮拜寺街西側,為伊斯蘭教民禮拜場所。閬中巴巴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係由陜甘土木專家倣西安華覺寺設計建造,佔地3畝多。寺門東向,面闊三間,懸山式屋頂,脊中央塑雕花方盤,中貯泥塑蓮花,穩托荸薺形寶頂。沿街置木柵門。寺門門樓為亭閣式,寺內庭院佔地面積2.4畝,3條石板小徑直達禮拜大殿。大殿為傳統宮殿式,取明五暗三格局,無中梁,俗稱“二郎擔山”,面積628平方米,高30米,其造型古樸莊重,氣勢雄偉,整個大殿雕梁畫棟,古雅清凈。殿內外懸挂“剛常正理”、“敬道歸真”、“金天聖境”等鎏金大匾40余通。閬中清真寺是全國著名清真寺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將其列為全國馳名古建築百座清真寺之一,成為本地回民和外來穆斯林教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相關稿件
新年寄語中國足球——別折騰了! 2009-01-21
浙江紛紛推出“牛”主題游 2009-01-21
廣西春節旅游市場由熱趨穩 2009-01-21
杭州將面向全國發放旅游消費券 2009-01-21
春節後出境游價格“大跳水” 200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