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1-05 本報記者:張興軍 桂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
新華社發 | 在2009年的第一天到來的時候,河南農民劉金鋼正在老家忙着收拾房子,為即將開張的小餐館做著準備。此前他一直是沿海一家大型豬場的飼養員,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不久前回到了家裏。“這是一個不同的元旦,肯定有些不習慣。”劉金鋼説。 37歲的劉金鋼是河南信陽市浉河區十三里橋鄉的農民,從1992年起就利用農閒時間外出務工,期間做過建築小工、進廠織過毛衣,還在廢品回收站幹過裝卸工。大約兩年前,劉金鋼來到福州市的一家大型養豬場,成了一名飼養員,月薪1600元。 劉金鋼告訴記者,全家三口人,一共只有六分地,因此打工是主要收入來源。“如果我和愛人兩個人都出去做活,一年下來能掙兩三萬塊錢,除了各種開銷後到年底能結餘一萬來塊錢。” 然而由於豬市不景氣,豬場老闆決定壓縮成本和開支,最終20多名工作人員“走了一半”。2008年10月3日,拿到最後一份工資的劉金鋼和同在福州打工的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中。那一刻,他的心中滿是失落和迷惘。 “中國有句老話叫坐吃山空。你想想,兩個人都沒事情做,整天悶在家裏,能不着急嗎?”劉金鋼説。 煎熬的日子過了一個來月。2008年10月底,劉金鋼得知市裏有關部門正為返鄉農民工舉辦技能培訓,而且培訓班就設在鄉上。他立即決定報名,學習烹飪。 “閒下來的這些天我思前想後:這些年打工雖然掙了些錢,可都是靠出笨力,沒有什麼技術活。就是沒有金融危機,隨着年齡越來越大,這樣下去也不是長久之計。”劉金鋼説,“所以一聽説有技能培訓班,我二話沒説就去報了名。” 信陽市務工辦培訓中心主任宋強介紹,針對外出返鄉民工逐漸增多的現狀,從2008年10月起,培訓中心開始對返鄉人員進行轉崗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既包括縫紉、烹飪、機械加工、美容美發、電腦應用等技能,同時也包括法律維權知識和進城務工常識等。由於培訓全部免費,而且採用隨時報名隨時學習的靈活方式,很受返鄉民工歡迎。 “很多人都過來學習,年輕人愛學電腦和美容美發,我的烹飪課主要是學做一些信陽當地的家常菜。”劉金鋼説,“因為我家裏房子比較大,收拾一下就能開個小餐館。” 記者採訪的時候,劉金鋼已經培訓結束。回想起近幾個月來的經歷和變化,他很是感慨。 “結束打工的生活,剛開始真是心裏沒底,可是現在有了一門技術,又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整,感覺好多了。“劉金鋼説,”創業雖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劉金鋼希望,2009年的元旦是他結束打工生涯、開始新生活的一個轉折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