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劉亦菲在參加某活動時穿着的禮服被指酷似某大牌禮服,故被網友戲稱為山寨禮服。(資料照片) |
儘管“山寨”産品讓不少消費者怨聲載道,但推崇“山寨”的也不乏其人。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的“山寨”産品大都存在着質量保證、生産審批和售後服務等方面的問題,然而制約“山寨”産品發展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模仿瓶頸。如何走出單純模仿,創立自主品牌,保證産品質量,才是“寨主”們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近期一項網絡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山寨文化”的核心內容,40.8%的人認同“創新”,39.9%的人認同“DIY”;也有41.4%的人認為,可以激發人們追求創新的精神。 不過仍有近三成網友對“山寨現象”持抵制態度,認為“山寨文化”是一種冒牌文化,是偽劣剽竊的代名詞。在各大網絡社區的討論版上,網友們對“山寨”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但對於“創新決定‘山寨’的長久”這一觀點網民們卻普遍認同。 有人説“山寨文化”是草根創新向精英消費的挑戰,它將開創本土生産的創新新模式,可以有力反抗相關行業特別是壟斷行業的暴利行為,成為促進技術創新、發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並將預示着本土製造從“Made in China”到“Design in China”的轉變和革新。 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白雪潔教授説:“從企業角度來講,‘山寨’産品的興起也恰恰説明了這些企業的市場嗅覺敏銳,能夠把握市場需求進行開發生産,滿足消費者高端産品低消費的心理。在不侵權的前提下,‘山寨’産品能夠出現在市場上,並且沒有引起法律糾紛,即説明其存在具備的一定合理性。” 白雪潔認為,“山寨化”現象的出現是一種市場的創新,“山寨企業”要想在市場選擇中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力,則必須在自身技術和經營管理模式方面進行創新,重新樹立品牌,培育消費群體。同時還需要配合政府調節,形成規範的消費市場,這樣才會在未來真正的有利於國內相關企業的發展。“‘山寨現象’折射出了我國相關法律方面存在的漏洞。與其一味追究企業責任,不如相關政府部門行動起來,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各級工商質監部門加強質量監管,把好産品進入市場和商標申請的關口,保護知識産權,堵住法律漏洞,尤其是在藥品等特殊領域。” 如今,隨着“山寨《百家講壇》”“山寨春晚”“山寨劇”的出現,“山寨現象”已經從物質産品層級上升到了精神文化層面,“山寨文化”的提出更是給這一新興力量扣了一頂文化的帽子。 縱觀各種“山寨現象”不難發現,這種以模仿為主的初期競爭行為,即使成功也只是短暫的勝利。若要長久下來扎穩根基,則必定需要摒棄利益至上的不良習氣,發揮自主創新和改良,打造自有品牌,形成健康的行業市場環境,長久的贏得消費市場,迎來“山寨”裏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