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60多名游客興高采烈地踏上了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開往老撾瑯勃拉邦的旅游大巴,成為這條旅游專線的首批游客。 隨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建設的不斷推進,作為面向東盟的“橋頭堡”,雲南積極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力求與東盟實現無障礙旅游。 可是,由於受到通關不便、旅游線路單一、雙方旅游資源不對稱等因素制約,雲南與東盟構建無障礙旅游圈的美好願望還不能馬上實現。
雲南與東盟旅游資源各具特色
雲南省旅游局綜合處大湄公河次區域旅游合作項目負責人起永疆説,雲南與東盟各國的旅游資源各具特色。雲南是國內著名的旅游大省,世界級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産較多,石林、麗江、西雙版納和香格里拉等風景區每年都吸引着眾多游客。2007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22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達7億多美元;接待國內游客8000多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490億元。 而東盟國家閒適的海濱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成為歐美等世界主要客源地游客青睞的對象。比如,越南的“海上桂林”下龍灣、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的宮殿和佛寺、印尼的海島等都是長盛不衰的旅游景點。 “我們早就考慮過把雲南作為連接地,有效地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東南亞-中國西南-中國內地的環線旅游,以此帶動其他領域的快速發展。”起永疆説。 據他介紹,目前,雲南開闢了數條通向東盟國家的精品旅游線路,如瀾滄江-湄公河水路黃金旅游線、昆明至河內、昆明至河江、昆明至瑯勃拉邦、昆明至曼德勒等航空及陸路旅游線路。 自2002年提出構建中國-東盟無障礙旅游圈以來,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相通的節點之一,雲南加快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瀾滄江-湄公河航道的開通,鐵路、航空的完善以及昆曼大通道的即將貫通,讓我們越來越看好雲南的發展潛力。”泰國清邁府的有關人員此前在清邁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其他國家也為此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相應便利: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旅游部門採取多項措施為中國游客提供方便,包括簡化簽證手續,在旅游景點增設中文指示牌等;越南政府已計劃對來自主要客源市場的游客減免簽證,並增開更多的跨國直飛航線。
構建無障礙旅游圈存在多個障礙
一些東盟專家和旅游界人士指出,雲南與東盟要實現無障礙旅游還存在着幾大障礙,主要包括通關不便、手續繁雜等。 雲南省旅游局綜合處大湄公河次區域旅游合作項目負責人起永疆説,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近年來發起了“單一簽證”的構想,泰、老、柬、越方面推行較好,第三國游客進入其他五國旅游的簽證手續大為簡化。而我國是以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為單位加入次區域合作的,簡化簽證手續十分困難,因此流失了許多國際游客。“2007年,泰國、越南分別接待國際游客1500萬人次和420萬人次,但我們沒能有效地吸引這些游客。”起永疆説。 雲南西雙版納任達航運有限公司早就看到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黃金水道的旅游發展潛力,一直準備與泰國旅行社牽手,嘗試開展雲南景洪港-泰國清盛港四國一日游業務,但由於簽證的問題,第三國游客在雲南或泰國旅游後,想沿江繼續到對方國家游玩暫無可能,因此,這項業務無法開展。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希望通過雲南進入東盟國家,或者能從東盟國家進入雲南並深入我國內地。 “雲南旅游缺乏靈活的經營和自我約束機制以及風險意識,企業大多規模偏小、經營分散,在搶佔東盟旅游市場時,無法與國際上信息靈敏、反應迅速、管理有方的國際旅游企業競爭。”昆明中國國際旅行社一名導游説,“我們也採用了各種方式提高業務水平,但與國際上知名旅行社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多數導游的素質一般化、服務意識較差。”
雲南與東盟旅游亟待升級換代
無論政府官員、專家、業內人士還是游客,大家呼聲最高的就是盡快破解通關不暢的制約。因為旅游簽證問題不解決,旅游市場需求難以形成,構建無障礙旅游圈就會成為一種空想。大家共同的心願是,應在遵循國家相關法規、保障邊境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擴大雲南邊境地區旅游開放範圍和各方共同認可的有效證件使用範圍。 雲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朱振明建議,邊境口岸要對旅游市場加強管理,提高企業的准入門檻,以此破解一直阻礙邊境旅游産業發展的“小、散、弱”的癥結。可通過聯合、兼併、收購等多種方式對旅游企業進行資産重組,多組建一些區域性、專業性、網絡化的旅游集團。 “以往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和傳統的旅游線路已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了,要在鞏固並提升原有觀光型産品的基礎上,適應國內外旅游消費個性化、多元化的趨勢,開發出一批具有世界級水平的休閒度假産品、商務旅游産品和專項旅游産品。”雲南省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瑞霞説,“雲南與東盟各國可以合作開發生態、文化、民俗、休閒度假、科考、探險等旅游産品,推出一批創意新、特色強、品位高的旅游線路。” 朱振明建議,盡快組建一支專門研究雲南與東盟區域合作的隊伍,為雙方旅游合作制定近、中、長期規劃,拿出可行性報告。同時,以大學和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為依託,建立面向東盟國家的旅游人才培養基地,對旅游教育者、策劃管理者進行專業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