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科學發展 百億夢圓
    2008-11-05    戴軻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08年,堪稱國酒茅臺曆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年份——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的夢想將變為現實。
  從1952年産量只有78噸的作坊式企業到今日躋身“百億元俱樂部”行列,意味着這個成長於中國西部的著名釀酒領軍企業,將在一個新的平台上向更高的目標快速推進。
  茅&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茅&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這樣總結道:“2008年,國酒茅&踐行的是兩個‘負責任’:茅&在這一年裏,堅持篤行的是為國家和社會負責任,在災難面前充分承擔起大型企業的社會脊梁作用,積極投身救助行列,為國家分憂;其二,茅&也對自己負責,固守科學發展,今年茅&集團將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實現百億銷售,這是茅&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用現實的眼光來看,茅&集團達到銷售百億的目標,似乎順理成章。因為企業的高速良性發展已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就像實力超強的運動員在衝刺時甩掉對手那樣輕鬆自信——金牌其實早在囊中。然而,若將其放到一個更大的時間刻度來考量,你會發現,茅&作為國有民族工業企業的良性增長,正是中國這個東方大國經濟崛起的縮影——帶着曲折、艱難與創業者的智慧、堅韌與汗水。
  對於一些壟斷性行業來説,銷售上百億不足稱奇,而對於釀酒行業而言,特別是工藝異常特殊複雜的茅&,實現百億確屬不易。
  茅&集團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季克良回憶説,三十年前,企業還非常薄弱,剛剛實現自1962年來的首次盈利:實現利潤6.5萬元,茅&酒年産量不過1068噸。“1978年時,貴州茅&酒廠的産品非常單一,只有下屬一個家屬廠,有點翻沙酒,加起來不過100多噸産量。”一位那年進廠的員工回憶説,那時的茅&在當地不算是好單位,屬虧損企業——全廠只有三個車間,人數很少;而且,幹活比農民種地還累,工人一天要背一萬多斤酒糟,工資不過30多元。
  十年前,始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將這家國字號企業拉出了計劃經濟的象牙塔。前所未有的嚴峻現實,最終促成了茅&人觀念的全面轉變。“以市場為中心,生産圍繞營銷轉,營銷圍繞市場轉”被第一次不僅僅作為“口號”而是行動指南提了出來。
  自1998年步入市場經濟後,茅&連續10年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7年,集團銷售收入(含稅)突破91億元,同比2006年增長46.09%;創造利稅61億余元,同比增長51.17%;上繳稅金36.32億元,同比增長43.29%;實現利潤43億余元,同比增長69.01%;人均利稅達56萬元,同比增長44%;人均利潤39萬元,同比增長60%;企業總資産逾140多億元。
  僅是2007年的銷售收入就比茅&酒廠1952年建立國營企業到1978年改革開放27年的銷售收入總和還要多出一倍以上。
  今年1至9月,茅&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又有大幅增加。
  茅&人並不就此滿足。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積累、不斷超越,新建的年産兩萬噸的工程再過一年即可投産。
  當然,這並非賽道的終點。如今,對國酒茅&的市場需求仍然一路高歌,按照既定的發展戰略,茅&酒在年産量達到2萬噸的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年産4萬噸的規劃將在短期內付諸實施。
  相關稿件
國酒茅&:釀造高品位的生活 2008-10-15
國家質檢總局澄清:未對茅&等酒企進行抽查 2008-09-25
貴州茅&、張裕澄清:産品涉亞硝酸鈉傳聞不實 2008-09-24
茅&酒:中華酒文化的典型代表 2008-05-15
創新是國酒茅&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200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