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進口縫紉機到“鳳凰牌”自行車,從海鷗牌照相機到高檔液晶電腦……家住南寧市新竹小區的廣西農機局退休幹部王雨霜,將新中國成立59年來從祖父、父親到自己、兒子四代人的“家庭賬目”進行了清理。記者眼前的這本賬目,恰是國人生活狀態的縮影。
1958年:三年努力置辦進口縫紉機
1958年是讓王雨霜一家難忘的日子,當年國慶節,還在邕寧縣工作的祖父王皓文,託人花了近三年時間,幫孫子王雨霜從馬來西亞買回一台進口縫紉機。靠着這&縫紉機,使孫子娶媳婦時成為村裏最有面子的家庭。 記者看到,縫紉機的機頭和鐵架上均標有外文“PFAFF”。這&踏板式縫紉機,機頭黑色的油漆已經斑駁脫落,但機身沒有一點銹蝕,並且一直在正常使用。“PFAFF”牌縫紉機是德國百福(PFAFF GmbH)衣車有限公司生産的,是德國西部的一家專業縫紉機製造公司。 王雨霜的老伴陳吉媧説:“別看樣式古老,卻經久耐用,家裏三個小孩、四位老人此後的換季衣服都出自這&縫紉機。直到現在,添上機油,縫紉機還能繼續工作。”
1968年:兩月工資買回“鳳凰”自行車
1968年的時候王雨霜在南寧手錶廠工作,兩個兒子都在上小學。由於學校距離遠,走路要一個多小時。於是,王雨霜夫妻倆商量了好一陣,最終決定趁着當年國慶節貨源充足的時候,購買一台鳳凰牌自行車。 王雨霜的父親王權旺的賬本記得清楚:當年鳳凰牌自行車178元,兩口子每月工資一共150元,扣除基本的開銷,足足積攢了兩個月,還加上父親支持的80元錢,才把鳳凰牌自行車買下來。這筆賬自然列入了父親的賬目。 王權旺説:“在10多年時間裏,自行車一直都是家裏的主要‘資産’。”
1978年:大兒子的第一台“海鷗”相機
1978年國慶前夕,在南寧百貨大樓參加工作三年時間的兒子,用半年的工資購買了一台“海鷗”牌相機。 兒子王宇説:“當年海鷗相機每台350元,我省吃儉用了大半年時間,才購買了這&相機。外出一次要拍攝用的膠片還得省着用,算着買。” 不過,這&相機還是給王雨霜全家帶來了不小的歡樂。相冊裏發黃的相片,大部分都是海鷗相機拍攝下來的。如今,儘管家裏添設了高檔數碼相機,這&機身上印着“seagull”標誌的相機還是被保留在了家中醒目位置。
1988年:彩電帶來“溫馨感覺”
1987年購買的進口電冰箱,1988年購買的彩色電視機。這些都是托南寧百貨公司的熟人從“內部渠道”訂購的。 王雨霜記得非常清楚,1988年正是香港電視連續劇熱播的時候,結婚沒多久的兒子和媳婦決定幫家裏添置一台進口彩色電視機。 “整個國慶假期,全家人和街坊鄰居都聚集在我們家裏看電視,那股溫馨感覺,迄今讓我難以忘懷。”王雨霜説。
1998年:全家進入“信息時代”
“2000元裝電話,1200元買傳呼機”。1998年,這兩樣東西成為王雨霜全家進入“信息化”時代的標誌。 電話是他的二兒子裝上的,手機則是王雨霜的小女兒給父母送上的結婚紀念日禮物。這幾樣東西在賬目上都有清晰的記載。 王雨霜説:“過去只要是日常消費都要記在賬上,甚至包括出行的公共汽車票、電影票,生怕漏掉什麼,賬算不清楚,錢不寬裕就沒法撐到月底。1996年之後,記賬的內容幾乎逐年減少,非要大件東西或者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才會記上一筆。”
2008年:“奧運後旅游”成新寵
2008年,已經退休好幾年的王雨霜夫妻倆,收到了孩子們送來的“奧運後旅游”安排清單。從鳥巢到水立方、從球類運動館到奧運村……國慶節前夕完成的旅游讓夫妻倆記憶猶新。他們拿着數碼相機,拍下了大量夫妻相伴隨行的照片。在南寧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兩家高新企業工作的兒子、媳婦還計劃着讓王雨霜夫妻倆2009年春節前到新加坡醫院接受健康體檢。 王雨霜説:“以前家裏的錢多用在吃穿等消費上,如今更多的錢花費在了文化、娛樂、休閒、健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