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9-24 作者:張代蕾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巧克力令無數人着迷,24歲的美國姑娘沙龍 萊特納就是其中之一。多年來,她始終青睞美國好時食品公司的“Take
5”巧克力。但今年春天,她感到多年“至愛”變味了。 翻看包裝袋上的産品成分説明,萊特納驚訝地發現,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脂竟不在其中,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植物油脂。 美國廣播公司2日報道説,受可可脂價格飛漲影響,不少知名品牌巧克力的味道和口感正悄然改變。
口味差異
家住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萊特納對“Take
5”鍾情多年:“我喜歡它多種口味混合在一起的感覺:鹹中帶甜,有焦糖、花生醬和巧克力(味道),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喜好。” 但今年春天的某一天,她突然感覺這款巧克力吃起來“如同嚼蠟,味道不自然”。 巧克力包裝上的説明解答了她的疑惑:産品裏沒有加入能讓巧克力口感細膩、潤滑的關鍵成分可可脂。 萊特納隨後查看其他一些品牌巧克力的包裝,發現其中一些不知何時開始不再含有可可脂,而換為成本較低的植物油。 企業對巧克力口味變化作出解釋。好時食品公司發言人柯克 薩維爾説,公司“始終致力於製造全球最好的巧克力”,儘管“少數”産品用植物油取代可可脂,但一些暢銷“經典”品牌的配方未作改動。 “我們將延續一個多世紀的傳統,繼續製造‘好時Kisses’、‘裏斯花生醬杯’等純牛奶巧克力,”他説。這兩款巧克力是好時食品公司的優勢産品。 但消費者顯然並不認可公司辯解。萊特納説:“對我而言,把可可脂從不那麼暢銷的産品中剔除,似乎意味着如果你購買這些産品,你獲得的質量享受理應比‘裏斯花生醬杯’等暢銷産品差。” 用萊特納的話來説,沒有可可脂的巧克力根本無法“愉悅味蕾”。
原料漲價
可可脂是從可可豆中提取的植物油脂。和其他許多商品一樣,可可脂價格在最近幾年內不斷攀升。 根據紐約州加內什諮詢公司提供的數據,2006年,一噸産自非洲的可可脂成本不到4000美元;而眼下,每噸價格超過8100美元,翻了一番多。 這家公司專門從事有關熱帶食品的研究和分析。公司總裁朱迪 加內什説,可可脂價格眼下達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高點。這是因為一方面,國際市場對巧克力需求增長;另一方面,受主要可可豆生産國近年來天氣災害、國內局勢等因素影響,全球可可脂産量下降。 “這必然傷及巧克力生産商,”加內什説。 美國糖果消費者評論網站“糖果博客”創建人西貝勒 梅説,可可脂漲價促使糖果生産企業改用“棕櫚油、牛油樹脂、葵花子油或紅花油”等植物油,以降低生産成本。但企業這麼做,“毀了巧克力”。
標準之爭
在美國,如果巧克力産品不含可可脂,則不能被標識為“巧克力”。 全國糖果製造商聯合會女發言人蘇珊 史密斯説,根據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標準,可可脂是巧克力“必不可少”的原料。但出於控製成本的考慮,糖果企業近年來試圖挑戰這一標準。 2006年,飲食行業代表團體食品生産商協會要求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更新”標準,以“迎合食品業新趨勢”。 協會舉例説,根據現有標準,用全麥麵粉和其他麵粉混合製成的意大利面不允許被貼上“意大利面”標識,但根據市場反映,這種産品比全麥麵粉意大利面更受消費者歡迎,而如果它不能叫做“意大利面”,則無法吸引消費者購買。 為此,在遞交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申請書中,協會要求當局允許用其他植物油代替可可脂生産巧克力産品,且這類産品可標識為“巧克力”。 但這一要求後來遭到消費者和行業內部反對。美國第二大巧克力銷售商馬爾斯公司2007年做出“脫離行業”之舉,反對用植物油代替可可脂製造巧克力。
包裝玄機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至今沒有批准“更新”巧克力標準的請求。不過,製造商們在産品包裝上下工夫,大打“擦邊球”,用“巧克力製品”、“巧克力味”、“巧克力糖”等字樣誤導消費者。 “糖果博客”創建人梅説,好時食品公司的Kissables品牌産品先前含有可可脂,包裝正面注有“牛奶巧克力”字樣;眼下,這一標識已改為“巧克力糖”,包裝背面則註明産品含有“棕櫚油、牛油樹脂、葵花子油和/或紅花油”。 華盛頓州立大學食品工藝學教授巴裏 斯旺森説,産品成分説明中的“和”字與“或”字也隱藏玄機。這代表着如果一種植物油漲價,公司就能“名正言順”用另一種代替,以應對原料價格波動。 他説:“每到原料成本上漲之時,你就會發現(食品製造商推出)更多創新配方,以盡力降低生産成本。” 此外,更改産品重量、調整産品售價,也是食品商應對成本上漲的常用“戰術”。好時食品公司和馬爾斯公司本月初均宣布提高部分産品批發價格。
相關鏈結
巧克力史話
公元250年至900年,瑪雅人開始種植可可。他們把水、辣椒和穀物混入經過發酵、烘烤的可可豆,製成飲料。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進佔墨西哥,發現當地的印第安人用可可豆製成飲料“巧克力特爾”(Chocolatl),意為“熱的飲料”。殖民者隨後把可可豆帶回歐洲大陸,在可可飲料中加入蔗糖,以符合西班牙人口味。同時,西班牙人開始壟斷南美可可生産,禁止可可出口。 17世紀初,加工可可的方法被人秘密帶到法國,可可在歐洲廣泛傳播。但當時可可的加工相當複雜,因而價格遠貴於茶和咖啡,成了歐洲上層社會的時髦飲料。 19世紀初,工業革命使大規模製作可可飲料成為可能,可可逐漸成為大眾飲料。 1850年前後,伴隨巧克力壓縮精煉機的發明,成塊巧克力出現。 1875年,瑞典人丹尼爾 彼得斯製成第一塊牛奶巧克力。
可可脂
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從可可豆中制得的可可脂。 可可脂是一種乳黃色硬性天然植物油脂,由於口感不油膩、能使巧克力具有平滑、入口即化等特性,成為製造巧克力的理想油脂。 研究發現,可可脂的飽和脂肪含量高,但不會像其他飽和脂肪那樣升高血膽固醇。這是因為可可脂含有黃烷醇成分,而黃烷醇是一種有益健康類黃酮,具有與阿司匹林類似的稀釋血液作用。許多蔬菜、綠茶以及紅酒中含有這種物質,它能夠增加血液中的一氧化氮,改善血管功能。 目前市場上一些巧克力産品使用代可可脂製造,並非真正的巧克力。代可可脂是一種由動物蛋白油脂、植物油脂與可可粉相混合的油脂,在物理性能上接近天然可可脂卻又與之有顯著差別。代可可脂膽固醇含量高,長期大量食用人體會出現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症狀。 代可可脂巧克力一般指代可可脂添加量超過5%的産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