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電視鑒寶”節目背後的玄機
    2008-09-22    本報記者:劉翔霄 李建平    來源:經濟參考報

  6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産日,合肥市文物管理處組織文物鑒定專家走上街頭,為群眾義務鑒定古玩真偽。新華社發

  短短幾年時間內,文物鑒寶類電視節目層出不窮,在收視率直線攀升的同時,民間收藏也隨之頻頻升溫。業內人士日前受訪時指出,“鑒寶”固然有助於百姓理財、豐富其業餘生活,但目前此類節目普遍過於偏重物質性,忽視文化價值普及,極易對收藏者形成重重“誤導”。

  鑒寶節目“錢味兒”太濃

  盛世搞收藏,人們手裏有錢之後收藏文物原本正常。隨着我國文物收藏開始出現“倒流”,越來越多的人從國際市場往國內購買文物,一些鑒寶類電視節目由此應運而生。
  據文物部門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活躍着十幾檔收藏類電視節目。留心觀察不難發現,為了吸引觀眾眼球、提高收視率,其中一些節目粗製濫造,不僅形式一致、內容雷同,而且不約而同地給最核心的鑒寶環節人為地披上了虛假外衣。
  諸如花錢請來“專家”為文物賺取知名度、信口開河地估價、讓現場觀眾估猜價格、專家現場估價、現場頒發證書(證書標明娛樂之用不作市場流通使用)——凡此種種,已成為很多鑒寶類節目慣熟的“套路”。
  而對於“寶”之由來、“寶”在何處、其歷史淵源等來龍去脈,這些節目卻是談之甚少。文物的價錢取代了其內在的藝術性,成為“應該”讓百姓知道的頭件大事。
  更有甚者,一些節目不惜採取現場暴力毀壞藝術品、請來一些公眾人物當“託兒”的做法尋求“創新”——下這麼大力氣,談來談去還是離不開錢——背後作祟的是滾滾而來的廣告收入。
  對於目前一些收藏類節目過於娛樂化的傾向,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長李勇認為,一些鑒寶類電視節目忽略了藝術品內在蘊涵的文化情趣、歷史故事和藝術品位,而一直在猜測市場價格上做文章,極易讓知識性很強、很高雅的收藏走向低俗化。
  文物專家&&,藝術品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傳承,即文物蘊涵的藝術性,經濟價值是其次。然而一些電視節目卻將其本末倒置,使鑒寶在為百姓所熟知的同時變了味兒。
  對於在電視節目中當場毀壞所謂“贗品”的做法,專家認為,中國自古每個朝代都有贗品産生,從藝術性上來説,某些贗品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砸了之的做法貌似“堅決”,實則並不可取。
  北京一位鑒寶類節目主持人曾對公眾坦言,一個地區的收藏傳統、文化特點與其民間藏品資源密切相關。由於這一客觀存在的現實,想把節目辦好並不容易,如今各個地域鑒寶類節目風雲四起,自然難以排除作秀成分。

  只升值,無風險?

  記者接觸過身邊不少這樣的文物收藏者——自從看過鑒寶類節目之後,整天尋思着四處蒐羅一些古舊物,不惜花大價錢做投資,總想著哪天也上上電視節目,自己的藏品沒準就會一夜間身價倍增。
  收藏品成為“寶物”並非沒有可能,然而在這種一夜暴富的非理性投資心理引導下,承受高風險的最終還會是收藏者本人。留心觀看目前的鑒寶類電視節目不難發現,節目中多是只説升值不提風險。
  回避風險不僅干擾市場秩序,更為嚴重的是助長了一些收藏者的投機心理。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長李勇受訪時&&,一般來説,完全權威的鑒定是不存在的。包括青銅器在內的有些文物真假很明顯,但書畫、陶瓷等文物,分歧是經常存在的。
  這位專家説,個人收藏文物需要引導。國家鼓勵收藏,鼓勵個人辦博物館,但目前對於文物的來源和渠道沒有明確限制,可能助長一些人的盜墓等非法發掘行為。
  收藏品能賣上高價並非輕而易舉,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到了拍賣行真正要兌現鈔票時,一些在電視鑒寶節目中被拍出天價、獲得證書的“上鏡寶物”卻屢遭碰壁。太原市一家拍賣行負責人受訪時&&,他們上拍的藝術品根本不看其是否擁有所謂的“證書”。
  因輕信“權威鑒定”,最終導致自身利益受損的現象也屢見不鮮。2006年底,一位收藏者向國家文物局舉報,他先後將從游販手裏購買的27件瓷器送到某“權威人士”處進行鑒定,其中14件被後者鑒定為真品,還有3件被鑒定為“極有價值的元青花”,他為此支付了數萬元的鑒定費。然而後來,這些被開具證書的瓷器卻全部遭到拍賣公司的拒收——公司另請其他多位權威專家鑒定,收藏者被告知“全是贗品”。
  專家提示,藝術品買賣投資也存在巨大的交易風險。包括畫作、瓷器、青銅器等在內,文物的價格在某段時期內都是有漲有跌的。在目前收藏鑒寶類電視節目避談收藏市場低迷的情形下,收藏者更需投資謹慎。

  民間鑒寶嚴格准入

  瀏覽互聯網可以發現,各種文物鑒定機構名目繁多。為了吸引生源,一些所謂的文物鑒定師培訓班甚至號稱,通過不到一週時間的集中授課,保證學習者都能獲得權威部門頒發的“職業崗位培訓證書”。
  在鑒定機構氾濫的同時,鑒定證書也開始“唾手可得”。記者日前走訪太原古玩一條街時發現,各家古玩店裏擺放着難辨真偽的“古瓷”商品。不少商家主動告知,顧客只要花錢就能開個鑒定證書,以免除收藏時的後顧之憂。
  相應而生的,還有很多不規範的非法鑒定機構。文物部門此前調查發現,現有文物鑒定中介機構中,有些是經過工商管理部門註冊,有些自稱經過文物主管部門批准,還有許多不具備相應條件、未經過合法審批的機構也在開展鑒定業務。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鑒定機構中,從事鑒定工作的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有些是“自學成才”的收藏家,也有個別國家和地方文物鑒定委員會成員從事商業性的民間文物鑒定業務。由此造成民間文物鑒定的收費標準、定級標準、鑒定流程差異懸殊,鑒定質量難以保障,因此引起的民事糾紛並不鮮見。
  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目前我國文物鑒定機構和專家資源大多對內不對外,私人收藏者在有鑒定需求時往往無處覓權威。一些地方的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等機構除了在博物館日、文化遺産日等特定時間免費向老百姓提供諮詢外,尚未建立起公眾所熟知的制度。
  山西省文物局一位受訪人士&&,鑒寶類節目的火暴,反映出百姓對文物收藏知識的渴求,以及規範的文物收藏諮詢服務的匱乏。隨着民間收藏隊伍的壯大,民營性質的民間文物鑒定機構近年發展迅猛,對滿足群眾需求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准入門檻低、又缺乏法律監管,不少民營鑒定機構四處開花。
  據介紹,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對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證書的法律責任沒有明確規定,給一些牟取不法利益的投機者以可乘之機,因此此類民事糾紛往往不了了之。
  業內人士認為,民間文物鑒定活動越來越多地關係到百姓權益,不規範的鑒定市場會給文物的非法流通帶來可乘之機,依法建立相應的資質認證准入制度,是現代公共管理的普遍模式和發展方向。

  相關稿件
“專家鑒寶”真假都該給個説法 2007-07-02
專家&&:我國奧運收藏熱潮剛剛到來[圖] 2008-08-29
奧運收藏熱潮剛剛到來 2008-08-29
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奧運收藏故事 2008-08-29
奧帆賽紀念收藏品骨質瓷“揚帆情”首發 200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