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晚清這樣一個動蕩不安、逐步向近代蹣跚邁進的時代,徐建寅不僅成長為一位傑出的科技專家,並以非凡的敏銳性和先導性,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介紹、引進到中國來,為中國近代科技和兵器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一生共譯書27部,著書4部,另有論文10篇。他的光輝業績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強烈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國近代發展的史冊上。
拉開近代中國造船工業的序幕
徐建寅,字仲虎,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出生於江蘇無錫錢橋社岡裏,清末著名科學家徐壽的次子。他一生致力於科學技術事業,從事和任職的工作部門,幾乎包括了清政府規模最大的幾個機器局、造船廠。而且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工作時,曾與英國人傅蘭雅、美國人金楷理及華人華蘅芳等合作一起從事西方先進科技書籍的翻譯工作,介紹當時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他譯有《化學分原》、《聲學》、《電學》等多部譯著。徐建寅除了參與造船、譯書外,也從事槍炮火藥、化工、冶鑄等方面的研製,而且“於輪船、槍炮彈多所發明,自製強水棉花藥、汞爆劑”。多方面的科學知識與實踐活動,為他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世紀60年代,17歲的徐建寅協助父親徐壽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艘機動輪船。當時,作為水上運輸和軍事裝備用的主要工具汽機輪船,在西方一些國家早已使用,但在中國卻依舊是傳統的木制帆船,“搖櫓划槳、揹縴使舵”。當時,清政府要從外國購買或租借這種新式船隻,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如需請洋人來中國建造或修理,則“糜費更多”。 1861年(咸豐十一年),在安慶軍械所從事技術工作的徐壽,向提倡“洋務”的曾國藩建議,不需洋人參與自製輪船的設想,很快得到曾國藩的支持。為實現這個願望,徐建寅、華蘅芳多方搜尋資料,他們參照一些零星資料,先造出了蒸汽機,又據英國人合信氏編著的《博物新編》中的一幅輪船插圖,以徐壽為主設計製作了船的模型。在試製過程中,一些技術問題和零部件的設計製造,徐建寅、華蘅芳都做了不少工作。經過多次試驗、改進,1863年,一艘木殼機動輪船便試造成功。這就是被命名為“黃鵠”號的、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設計製造出的第一艘輪船。1864年,徐壽、徐建寅在“黃鵠”號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進、加大。1865年,便成功地製造出一艘長55尺、載重25噸、時速21.2里的機動輪船。當這艘船在長江下水時,外國人辦的《字林西報》,以《中國人的機器技能》為題作了專門報道,説這艘船的“全部工具器材,連同雌雄螺旋、螺絲釘、活塞、汽壓計等,均經徐氏父子親自監製,並無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協助。” 1867年,徐壽、徐建寅經曾國藩推薦,到上海江南製造局工作。江南製造局在1865年由李鴻章初建時規模很小,以製造槍炮為主。1867年由虹口遷到高昌廟後,先後增設了造船、鍋爐等一些新廠。於此徐建寅協同徐壽等研究造船技術,幾經努力和改進,1868年以徐壽為主,為江南製造局製造了第一艘木殼明輪兵船,即“惠吉”號。這艘船,“長180尺,寬27.2尺,吃水8尺,馬力392匹,載重600噸,船上並裝有大炮8門。”這艘兵船的船體、噸位、時速及製造速度等,都遠遠勝過了“黃鵠”號。“惠吉”號製造成功,不僅拉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同時在中國的造船工業史上,也標誌着開始朝着自立、自主的方向邁進。“惠吉”號下水後,又陸續造成了“操江”、“測海”,1000噸級的“威清”及2800噸級的“馭遠”等大型艦船。 1896年,徐建寅被派往福建船政局做技術工作(提調職)。福建造船廠,又名馬尾造船廠,是清政府於1866年在福州馬尾建造的規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廠。初期,這個造船廠的一切大權都由法國人總攬,技師、工頭等也都是高薪招聘的法國人。1884年中法戰爭時,這個廠遭到了極大破壞。1894年中日戰爭之後,生産製造更趨下降。徐建寅到此後,處處從實際出發,以他多年治廠和製造的經驗、閱歷,在恢復生産和治理整頓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為了培養我國的技術人員,徐建寅到任後,與裕祿密切合作,先整頓船政學堂,考核選拔生徒,並督飭認真教習。在經費困難的情況下,把中斷十多年的派遣留學生的事又實行起來,派遣了第四批留學生。在此期間,他親自設計並督工監造了、當時被稱為國內最大的一座船塢,即“青州船塢”。與此同時,在辦公之餘,他還博考中外群籍,纂成《兵法新書》16卷,並著作《議院章程》一卷,《測地捷法》一卷,進呈清廷。裕祿奏稱徐建寅“才識練達,究必時務,歷辦津、滬、江南、山東製造等局,並曾至外洋各國,多所閱歷,於機器製造情形極為熟悉,堪充船政局提調”。
出使歐洲,為強國努力
1875年山東擬設機器局,徐建寅奉調赴山東總司局務。在徐建寅和其弟徐華封等技術人員的努力之下,山東機器局創辦成功。徐建寅在山東機器局這段時期的工作業績和才幹引起了李鴻章注意,1879年李鴻章推薦徐建寅以駐德使館參讚名義,到德國及英、法等歐洲國家考察造船、兵工,訂購艦隻。 在歐洲考察時,無論是在克虜伯、西門子、伏爾鏗造船廠和基爾海軍基地等重點單位,還是在順便參觀的小工廠、小作坊和交通運輸設施,徐建寅都深入現場,仔細了解設備運轉和生産過程,認真觀察對方員工的實際操作,把他認為對中國有參考價值的東西記錄下來。在此間,徐建寅考察了德、英、法等國30多個工廠及議院、軍營等多處,並寫成《歐游雜錄》兩卷,詳細介紹19世紀70年代歐洲先進的生産工藝及管理制度,並與中國進行橫向比較。他看見德國生産火藥的工廠設備,都不及天津、南京、濟南、上海各機器局精良,而製造的火藥反比中國的好,認為這是由於德國的技術管理水平高,且員工盡心竭力,有弊即改的原因所致。於是,他在辦公之餘,譯出《優耳鑒廠管理章程》,內含諸如上下班制度、請假制度、遲到扣薪規定、救火章程、醫藥互助會章程等詳細內容。他希望能將這些先進制度介紹到中國來。 在採購鐵甲艦時,為了訂造世界一流的鐵甲艦,徐建寅訪問了德國的海軍基地和造船廠,了解了當時最先進的鐵甲兵艦的性能。他還到英國海軍基地和船業中心考察,索要造船章程;去法國船廠進行洽談,精心比較軍艦的價格及性能,決定購買和仿製結合進行。訂貨時,他派專人到廠監製,自己也經常到廠了解生産及用料情況,最後以620萬馬克一艘的價格與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較高、船價較低的德國伏耳鑒廠簽訂了購艦合同。接着,又在該廠訂造了一艘適合中國實際需要的戰艦。該艦是他參考了當時全球最優秀的英國“英佛來息白”號及德國的“薩克遜”號,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並根據中國海港軍艦的吃水深度不能超過19.5尺的實際情況,反復核算價格,親自審核設計圖紙後建造完成的。這兩艘軍艦,就是後來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
為國防事業以身殉職
1874年,徐建寅調至天津機器局後,與他的父親徐壽分別在天津和上海建成當時國際上先進的鉛室法製造硫酸的硫酸廠。不僅滿足了李鴻章淮軍的需要,而且供應給東北各省的清軍。火藥造價僅為西方軍火商售價的幾分之一。 1876年,徐建寅應山東巡撫丁寶楨的邀請,到山東創辦機器局,從廠址選擇、設計、機器安裝“一切皆係自出心裁,繪圖定造,器精價廉……”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就建成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黑火藥廠。 徐建寅在歐洲考察期間,對生産槍炮、火藥等兵工技術給予了較多的注意,了解得相當詳細。他曾對漢堡、胡爾甫等幾個火藥廠的製造工藝、機器設備、測試方法、安全措施等做了認真的考察和記錄。尤其是對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火藥-棉花火藥(無煙火藥)的製造方法觀察更加細微。並將這種火藥的生産技術引進到我國火藥生産上來,回國後於湖北漢陽鋼藥廠成功研製了無煙火藥。他在埃森克虜伯廠了解火炮生産的整個過程,從炮管壓制、鏜削、銑磨來福線到炮彈的彈殼加工,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觀察、記錄,寫成了《閱克鹿卜(原譯名)廠造炮記》,寄回國內,在《格致彙編》上刊出,他在羅乏等機器局領導生産了我國第一代後堂槍;他在刷次考甫等工廠考察了水雷的製造技術,寫成《水雷外殼製造法》刊登在《格致彙編》上,回國後,又撰寫了《水雷錄要》一書。 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帝國主義對華實行軍事和經濟封鎖,外國火藥不能進口。在火藥告匱的情況下,張之洞委徐建寅辦武昌保安所,倣造黑色洋火藥(栗色火藥)。徐建寅自造機器,運用碳、硝、硫三種基本原料,精思仿製,歷時三個月,成功製成黑火藥。試驗其擊力,幾乎與英、德各國所造無異。 然而,實際使用中,對無煙火藥的需求比黑火藥更急切,其製造的方法也更難,因此,在黑火藥研發成功後,張之洞又委派徐建寅總辦鋼藥廠,設法倣造無煙火藥。徐建寅認為國家內憂外患,時局緊張,軍火尤為重要,毅然以設法造成無煙火藥為己任,極意研求化學,將強水、酒精、棉花等物自行配製,於1901年正月造成無煙藥數磅,試驗藥力,頗稱充足,惟燒後稍有渣滓,徐建寅復殫精竭思,窮加研煉,於二月初六日親手自造成數磅,試驗竟無渣滓。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一種理想的無煙火藥就試製成功了。令人痛惜的是,正當準備進行大規模生産時,發生了不幸事件。該月十二日(1901年3月31日),徐建寅在廠監工,親至拌藥工匠人等拌和藥料,不意機器炸裂,徐建寅等共14人同時被轟斃,屍骸焦爛碎裂,慘不忍睹,徐建寅當時56歲。生命雖短,卻為國家、民族作出了許多輝煌的業績,他在從事緊張的兵工技術工作的同時,留下了三百多萬字的譯著。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STS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