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官合作項目"第六屆學術會召開
探討我國緩解器官短缺科學之道
    2008-07-14    華信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訊 由衞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主辦,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廣西桂林召開。研討會圍繞新形勢下我國器官移植發展的焦點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討。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石炳毅教授交流了該會此前達成的“活體供腎移植”博鰲會議共識,指出,活體腎移植可縮短患者等待移植的時間,降低術後出現排斥反應的可能性和因此較少服用免疫抑製劑帶來的更低的毒副作用,降低移植腎不良事件發生率,人和腎的長期存活率均明顯優於屍腎移植,親屬活體供腎移植已成為尿毒症患者進行家庭自救的一個選擇。但活體腎移植必須嚴格遵循《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有關供者及供受者親緣關係的規定。
  北京協和醫院著名神經科專家李舜偉教授介紹了死亡概念的發展、我國腦死亡研究和腦死亡判定標準制訂的進展。現代醫學發展認為,由於腦功能的無可替代性、腦細胞死亡不再生及不可逆性、腦不能移植、不能人工替代等特性,以腦功能不可逆的損害可以作為死亡的標準。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陳忠華教授在大會上提出,腦死亡規範是醫學科學進步的標誌,應在我國啟動腦死亡判定標準。他認為,在有呼吸機介入臨床搶救的情形下,應採用腦死亡判定標準,該標準是對呼吸機使用時代臨床死亡標準的完善和補充。在無呼吸機介入的情形下,應採用心死亡的標準。
  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的長期存活及生活質量,即意味着被移植器官得以很好利用,可以減少同一患者需要再次移植對寶貴器官資源的佔用。在本次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交流了“環孢素在腎移植中應用的專家(博鰲會議)共識”。作為免疫抑製劑的基石,環孢素的合理使用為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長期存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全世界約有近50萬新手術者與術後維持期的器官移植受者健在。
  相關稿件
方正集團斥資在渝打造醫藥製造基地 2008-07-11
“以藥養醫”刺痛醫藥圈 醫改觸動藥企神經 2008-07-01
石藥集團VC産品進軍歐盟醫藥高端市場 2008-06-30
拜耳醫藥保健助推中國社區衞生建設 2008-06-27
魯南制藥:為民族醫藥事業做貢獻 200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