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沒有電話,可耳朵裏經常聽見自己手機在響。手機明明已關機,竟還會“聽到”自己手機的鈴聲。手機來電時異常緊張,甚至心跳加速。專家指出,這些就是“手機幻聽症”的具體表現,是心理超壓的一個信號,手機幻聽已給職場忙人上緊了“精神發條”。
現象:手機鈴聲好像總在響
吉林省長春市的徐昊然告訴記者,他一直在從事媒體工作,由於隨機事件和突發事件較多,手機幾乎與他寸步不離,因此接聽電話成了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手機最先設定的是歡快刺激的樂曲,沒用多久,我就有了強烈的恐慌感,特別是半夜來電話,往往會造成我心跳加速,再躺下也久久難以入睡。”32歲的徐昊然説。 後來徐昊然把手機鈴聲調成了節奏舒緩的歌曲。“如今雖然恐慌感減少了許多,但我耳邊總像在響着手機的鈴聲,特別是在公共場所,比如在公交車上,在餐館中,一有嘈雜的聲音,就像手機在響。這時我都不自覺地掏出手機,看是否真的來電話了。”説到這裡徐昊然一臉苦笑。 在長春市做銷售工作的翟麗也與徐昊然有着類似的經歷,她説:“我總覺得手機在響,常常把手機掏出來,卻發現根本沒有‘來電’。” 兩年前,翟麗找到了一份比較滿意的銷售工作。公司要求24小時待機,自此她就手機不離身。如果手機忘到了家裏,不管多遠、多忙她都要回去取。沒有手機心裏總覺得缺點兒什麼。近期,這種手機依賴性越來越嚴重,有時手機沒響,也覺得手機在響,以致隔幾分鐘就要看一看有沒有來電話,生怕接不到老闆或買主的電話耽誤了生意。有時睡覺被手機聲驚醒,但找來手機一看根本就沒有人打來電話。“哎!感覺手機就像我的一個器官,丟也丟不掉了。”翟麗嘆着氣説。
原因:心理超壓的一個信號
長春市陽光心理援助中心主任格林説:“徐昊然和翟麗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手機幻聽症’,是心理超壓發出的信號!” 格林説,現在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品,人們用它溝通感情、聯絡業務。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依賴手機,把它挂在脖子上、綁在手腕上,一刻離開手機,也會覺得渾身不自在,這是由於過分依賴手機而形成的一種“強迫症”。 據了解,手機幻聽典型症狀有以下幾種,即無論手機放在哪兒,雖沒有來電話,卻能“聽”到手機鈴聲;總覺得手機在響,每幾分鐘看一次手機;手機來電時異常緊張,甚至心跳加速,或者情緒馬上低落;換了新鈴聲,還能“聽”到舊手機鈴聲。 長春市心理衞生研究所日前對一些高頻率使用手機人群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50%以上的人有“手機依賴症”。 長春市心理衞生研究所首席專家鄭曉華介紹,經過調查表明,手機依賴現象在全國普遍存在,特別是在經濟較發達地區。而且多與職業有關,如媒體、銷售、諮詢、公關等頻繁使用通訊工具的從業人員,往往鈴聲一響就立即投入工作,這些人長期處於“待機”狀態。手機可以24小時待機,但人哪能撐得住?長期害怕錯過重要信息、丟掉重要客戶,心裏期待着電話可能帶來的信息。這些強烈的心理暗示會誘發人們的“手機依賴”,沒有手機在身邊,就有人間蒸發的恐懼,時間長了就會演變成幻聽。
對策:分散注意力可擺脫“糾纏”
鄭曉華分析指出,手機幻聽的心理問題很大部分源於上班族對高科技産品過分依賴造成的。目前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産品已越來越多地介入人們的生活,正如長時間使用電腦、依靠鍵盤輸入後會産生暫時性的書寫困難一樣,“手機幻聽”也是因為過度的手機依賴而産生的。之所以産生這種依賴與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也是分不開的,越是工作出色的人做事越追求完美,甚至苛求細節,也就更容易産生依賴。 格林説,輕微的手機幻聽現象,時間短,頻次低,可以被認作手機疲勞綜合徵,一般不影響健康。人有壓力、有焦慮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去解壓。對於大多數輕度“手機幻聽”的人而言,可以在應對上做一些適當的調節,根據自己的個性改變工作性質;或者調整工作、生活節奏,使自己得到放鬆;或者嘗試通過經常更換手機鈴聲,採用一些相對舒緩和輕鬆的樂曲,以轉移注意力,放鬆身心,起到心理減壓的作用。甚至可以尋找適當的一天將手機徹底關閉,充分獲取輕鬆的自我空間。 另外,要從根源上預防手機幻聽症,就要注意給自己減壓,如每天定時參加體育運動、聽音樂放鬆心情。或者短時間專注一下與工作無關的事,如剪紙、畫畫、練書法等,都可舒緩心理壓力。但如果出現持續、嚴重的幻覺,可能就是已發展為“強迫症”,真正嚴重的“幻聽”屬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之一,應主動求醫,進行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