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發生後如何進行心理“減災”?
    2008-05-26    本報記者:熊潤頻    來源:經濟參考報

  四川汶川大地震不僅奪去生命、摧毀房屋,對於生者的心靈也是一次重創。隨著災區救援工作的緊張進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心理教育中心總結出一些地震災害心理危機干預措施,對於災區倖存者、災區群眾以及災區外群眾進行心理“自救”“救人”、緩解恐慌情緒或有裨益。

災難性事件易引發創傷後心理應激反應

  中國科大學生處副處長、心理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孔燕告訴記者,災難性事件引發的創傷後心理應激反應是普遍存在的,不僅災區有,災區之外的人們也可能出現。
  據介紹,心理應激反應是人的身體對各種緊張刺激産生的適應性反應。水災、地震、空難、疾病爆發等突如其來的災難事件發生時,個體所處的緊急狀態會表現出情緒、認知、行為活動等一系列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出現各種輕重不一的軀體症狀,也可加重或誘發原有疾病,嚴重時産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亂等心理危機。
  “首先,災難性事件的突發性、震撼性可引起當事人明顯的心理痛苦,無論是心理素質多麼好的人,都會悲痛、恐懼和絕望。其次,當巨大的自然災害發生時,人即使沒有經歷災害現場,但如果有親人或朋友遇到危難,也會相應産生焦慮、恐懼、驚慌等創傷後應激反應。”孔燕説。
  此外,災區之外的普通群眾也會因為牽掛以及對災害的不確定性而産生焦慮、恐慌。“拿我自己來説,剛聽説地震消息,我自己也很緊張。而且在網上、電視裏看到的災區畫面、圖像、視頻越多,會更恐懼。”孔燕説。

心理應激反應是正常生活經歷非疾病

  孔燕指出,突發事件的威脅性、緊迫性、震撼性和後果不確定性,是造成個體心理應激的根本原因。這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經歷,並非疾病或病理過程。由於處理心理應激的方法不同,後果也不同。
  “對於大部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來説,應激反應不會帶來生活上永久或極端的影響。”孔燕&&,“但是,少數人的創傷狀態會滲透進其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不僅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産生嚴重的影響,導致廣泛的精神痛苦,同時影響工作與人際交往,可持續數年甚至延續終生,致使生活質量下降。如果能及時對整個受災群體和高危人群進行心理社會干預,就能減輕災後的不良心理應激反應,避免心理痛苦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促進災害事件後的適應和心理康復。”
  孔燕指出,在科大,來自四川和重慶的本科生、研究生總計有800人左右,真正來自重災區的人並不多。“創傷後應激干預、心理輔導是幫助當事人及時緩解恐慌情緒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對普通人來説,掌握適當的心理知識對於安慰災害當事人以及自我情緒調節也是有益的。”

心理危機干預時間和對象

  據介紹,危機干預是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採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很多研究和實例證明,在發生災難性突發事件時,心理干預可起到緩解痛苦、調節情緒、塑造社會認知、調整社會關係、整合人際系統等作用。有效的危機干預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乃至穩定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並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現代意義的心理干預,主要體現在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結合,就是要以人為本,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尊重。
  據孔燕介紹,心理危機干預的時間一般在危機發生後的數個小時、數天,或是數星期。而災難後需要心理干預的人群,既有受害者、倖存者、目擊者和死難者的家屬、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員、消防人員、警察、應急服務人員、志願人員。

心理“減災”數法

  首先,建立社會支持系統是做好心理干預的一個重要措施。孔燕介紹説,面對各種突發災害事件,受害者個體對社會支持的滿意度越高,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的危險性越小。
  其次,提供準確信息,充分發揮傳媒的社會穩定功能。“面對突發事件,政府的權威信息傳播得越早、越多、越準確,就越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緩解個體的不良情緒。在突發事件來臨時,人們出於自我保護和了解事情原委的本能,十分渴望得到充分的信息。對某種信息或某種事物的不確定狀態是焦慮和恐懼的喚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減低焦慮或恐慌程度。而這一次,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就做得非常好。”孔燕説。
  第三,幫助居喪者認識、面對、接受喪失這一事實,這是干預成功的第一步。據孔燕介紹,居喪之初為“休剋期”,居喪者多處於麻木狀態,往往存在否認的傾向,要鼓勵居喪者表達內心感受及對死者的回憶,允許並鼓勵居喪者反復地哭泣、訴説、回憶,以減輕內心的巨大悲痛。居喪者在經受了難以承受的打擊後,往往無力主動與人接觸,因此必須動員親友們提供具體的幫助,可暫時接替居喪者的日常事務,如代為照看孩子、料理家務。必要時還需提醒居喪者的飲食起居,保證他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幫助他們分出事情的輕重緩急等,使他們能正視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此外,給予希望和傳遞樂觀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應付危機。強制休息、鼓勵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可有效地轉移注意力,給當事人提供宣泄機會,有助於疏導當事人造成自我毀滅的強烈情感和負性情感的壓抑。
  “在地震發生後,科大及時啟動了心理危機干預預案,核查來自災區的學生信息,並通過發信、開通熱線電話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現在看來效果明顯,已有十多名同學及時接受了心理輔導。”
  一位來自災區的同學在經過心理輔導後,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雖然我給家裏打了十幾次電話都沒打通,但我知道,全國上下都在盡力。只要強於心,就有希望,有將來。”

  相關稿件
[文摘•地震•政府]中央財政緊急安排災區衛生防疫資金1.12億元 2008-05-26
[文摘•地震•政府]民政部中央財政匯繳專戶捐款今日下撥12.4億元 2008-05-26
[文摘•地震•政府]科技部抗震救災專家工作組召開第六次聯組會議 2008-05-26
[文摘•地震•政府]發改委要求加強救災帳篷和過渡安置房價格監管 2008-05-26
將傷害降至最低 掌握地震逃生十大法則 200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