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奶是"治病良藥"還是"害人毒品"?
    2008-05-19    李良勇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一杯鮮奶,是“治病良藥”,還是“害人毒品”?未經殺菌消毒的鮮奶是否適合直接飲用?這一話題在美國已經爭論20多年,如今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1984年,美國《時裝》雜誌撰文“警惕鮮奶:新興而危險的嗜好”,警告説飲用未經殺菌的鮮奶會大大增加感染沙門氏菌的幾率。美國政府也向公眾提出類似警告。1987年,美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禁止國內跨州銷售供人類食用的鮮奶。
  專家建議和國家立法阻擋不了支持者對鮮奶的偏愛,他們仍繼續出售和飲用鮮奶,同時還積極推動禁售鮮奶法律的修改。
  美國媒體評論説,這是一場文化之戰。

“鮮奶致病”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奶製品和雞蛋安全部門官員約翰希恩説,飲用鮮奶“就像是同你的健康玩俄羅斯輪盤賭”。
  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顯示,在2001年和2002年,500多人因飲用未經消毒的鮮奶製品而生病。自1972年到2000年,美國共發生58起鮮奶致病事件,每年平均約2起。大多數事件中的“罪魁禍首”是鮮奶中的沙門氏菌、李斯特菌以及空腸彎曲菌等。
  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公眾利益科學中心數據表明,美國衞生部門在1990年至2004年記錄了168起牛奶製品致病事件,其中近三分之一與未經殺菌的奶製品有關。
  該中心食物安全官員卡羅琳史密斯德瓦爾説,美國1938年因食物和水污染造成的疾病事件中,25%由鮮奶製品引起。目前,這一數字僅為1%,“部分原因要歸功於加熱消毒”。
  140年前,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首創加熱殺毒法用以保存葡萄酒。上世紀20年代,美國首次大規模採用這一方法處理鮮奶。
  美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介紹説,將鮮奶迅速加熱到161度並持續15秒後再快速冷卻,可有效殺死有毒細菌但不會明顯改變牛奶的營養價值。
  美公眾安全官員&&,通過加熱消毒,可消滅鮮奶中大部分致病細菌,其中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李斯特菌等。數據顯示,美國過去一個世紀內採用對鮮奶加熱消毒後,疾病感染率降低90%以上。
  美亞特蘭大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胃病專家邁克爾林奇&&,加熱消毒“無論何時都是保證公眾健康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不同意見

  對於專家的建議和當局的統計數據,鮮奶支持者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加熱消毒並非絕對安全,消毒牛奶同樣存在問題,消毒牛奶致病事件也時有發生。他們舉例説,美國1985年曾發生因飲用消毒牛奶而致病事件,波及數千人。
  有支持者認為,加熱消毒在消滅牛奶中有害病菌同時,也破壞了對人體有益的細菌、蛋白質以及消化酶等。他們説,鮮奶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還能幫助人體增強免疫力。
  醫生約瑟夫莫克拉説:“我見過許多病人在飲用鮮奶後身體獲得康復。我想,那(鮮奶)是可食用的健康食物。”
  一支持飲用鮮奶的網站發表聲明説,消毒後的牛奶“會腐蝕牙齒,引起過敏,造成嬰兒腹痛,影響兒童生長髮育,導致骨質疏鬆、關節炎、心臟病和癌症等問題”。
  美國懷俄明州的奧德麗斯尼特科説,她們一家8口都曾患有乳糖過敏症,無法食用任何加熱消毒後的奶製品,因為加熱消毒會導致鈣流失,並殺死奶中幫助消化的自然酶。她説,食用鮮奶類製品後,“我們的健康迅速改進”。
  家住南卡羅來納州的約翰朗路易斯説,鮮奶治愈他孫子的慢性痢疾,令孩子健康成長。
  美北卡羅來納州安德魯在互聯網上發表評論説,鮮奶因其自然治愈疾病的特性而使人們遠離那些有副作用的化學藥物,這被看作是藥品行業的威脅;同時,對那些農場條件差的大型奶製品企業來説,加熱消毒是他們樂意提倡的口號,鮮奶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威脅。
  安德魯指責説,美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和農業部只關心利益,並非關心公眾的健康和安全。
  林奇説,許多人深信加熱消毒後的牛奶並不健康,健康專家很難改變這部分人的觀念。“但我們依然想要告訴那些或許不太理解的人們,”他説,“他們沒有弄清有機物質的概念,以為有機的就是有益的。”

立法禁售

  美公共健康部門官員説,這種對鮮奶的認識是一場“危險游戲”。
  美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嚴格控制“未經加工的牛奶”,儘管早在1987年就明確規定禁止跨州出售鮮奶,但對各州內出售鮮奶卻無明確要求。
  美國50個州中除密歇根州外,人們可以購買用於飼養動物的鮮奶,28個州的農場主可向人們出售鮮奶。
  在加利福尼亞州,鮮奶製品在雜貨店有售;在伊裏諾斯州,消費者如果自帶容器可直接向農場主購買。在康涅狄格州、緬因州、新墨西哥州以及南卡羅來納州,人們也可從商店購買鮮奶。
  賓夕法尼亞州本月規定,那些經試驗對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生長有益的鮮奶禁止銷售。
  加利福尼亞州1月規定,每毫升包裝銷售的鮮奶製品中大腸桿菌數量不能超過10個。健康專家説,這與有關高溫消毒後牛奶的聯邦標準一致。
  但反對者提出訴訟,要求推翻這一法律。土地—消費者合法權益基金會官員加裏考克斯説:“這一關於大腸桿菌數量的標準並非是安全指數,而是無菌狀態的檢測標準。”法院批准了反對者的要求,規定暫時停止實施這一標準。
  此外,在田納西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和內布拉斯加州,鮮奶支持者也積極推動立法,爭取出售鮮奶合法化。
  美國目前在禁止銷售鮮奶方面的許多規定相互衝突,並存在“眾多足以通過運奶卡車的立法大漏洞”。例如,鮮奶飲用者採取的應對措施有:將鮮奶當作寵物食品來賣;採取不屬於“最終消費形式”的冰凍狀態出售;許多州允許農場主可以飲用自家奶牛生産的鮮奶,還有部分人出售奶牛股份。
  此外,美國人還採取一種“牧群分享計劃”,以逃避各州有關禁止出售鮮奶的規定。這類做法通常為,會員租借一頭奶牛一段時間,並簽署一項反對“所有有關食品、配置品、儲存以及安全的政府標準”的協議,這樣,會員的消費就成為奶牛的飼養和運輸費用,而並非購買鮮奶的費用。

個人權利

  美媒體報道説,鮮奶之爭最終成為個人權利和政府立法間的較量。鮮奶“粉絲”認為,難以忍受的事情是個人選擇權受到衝擊,而無論怎樣選擇都不會影響他人。
  以利諾斯州的南茜桑德斯是位兒科護士,也是5個孩子的母親。南茜參加了類似“牧群分享計劃”行動,她憤怒地説:“(互聯網上)有6.5萬個兒童色情網站,政府怎麼不管這些事情?”還有人質問政府為何不規定“只準出售煮熟的雞蛋”。
  俄亥俄州律師戴維考克斯説,他去年曾為6個鮮奶製品生産商的非法銷售案件辯護。“似乎有人努力制止供應,”他説,“如果(鮮奶)廣泛出售且人們因此得病,那會連累其他奶製品的名聲,並影響整個奶製品行業。我想,那些傳統的奶製品生産商不會不關心。”
  希伯倫在密歇根州南部經營一個出售鮮奶製品的農場合作組織。美農業部門秘密調查員目前查封了價值7000美元的食品,其中包括新鮮黃油和奶油等。“他們檢驗了牛奶,但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希伯倫説,“他們好像只是找藉口來關閉我們(的組織)。”
  希伯倫説,合作組織從不缺乏客戶。而且,許多客戶甚至願為購買一些未經加工的牛奶支付訂金。
  加利福尼亞州馬克邁克菲説,每週約有10萬加利福尼亞人飲用鮮奶。他預計今年將出售約500萬加侖鮮奶,每年銷售量約增長100萬加侖。
  希伯倫&&不會屈服於密歇根州當局。希伯倫3月曾在底特律與聯邦官員對質,説自己的“牧群分享行動”合法,&&要繼續自己的鮮奶運營。同時,希伯倫在密歇根州和伊利諾斯州的客戶紛紛致函給州農業部門官員,抗議對希伯倫的處理。
  為滿足客戶需求,希伯倫目前仍冒險非法進行鮮奶買賣。“我不得不小心謹慎,”她説,“看到警車路過,我總覺得他們是衝我而來。”

文化戰爭

  美輿論評論説,這場持續20多年的鮮奶之爭是一場文化之戰。
  一方是鮮奶的支持者,他們認為人類飲用鮮奶的歷史悠久,鮮奶飲用更爽口,對人體更有益,可幫助治療痤瘡和哮喘等疾病。另一方是美公共健康部門官員,他們則力圖引用數十年來的數據和科研成果證明,鮮奶與數百起因食物引發的疾病有關,而且,鮮有證據支持鮮奶的有益健康説。
  還有部分宗教人士遵從有關“上帝的食物”的教義,只食用純天然的和未經加工的食品,鮮奶正是其中的選擇。
  一個克利夫蘭市牙醫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撰文描述自然食物的力量。支持者相信,在牧場用牧草飼養的奶牛,比那些畜棚圈養吃玉米的奶牛更健康,攜帶病菌數量更少。
  儘管健康專家不斷呼籲人們遠離鮮奶,但美國鮮奶銷售量卻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美聯社報道,數據顯示,華盛頓州向公眾出售鮮奶的奶製品廠在過去兩年內從6家增加到22家,在馬薩諸塞州,這一數字已經達到24家。

  相關稿件
一些企業"抱團"壓價 新疆鮮奶"過剩"初現 2008-05-06
寧夏吳忠市:鮮奶價格大漲 政府限價收購 2008-01-16
日本:商家將推出“減壓鮮奶” 2007-10-10
“禁鮮令”一波三折 超市"純鮮奶"還在熱賣 2007-01-05
奶源緊張致河北乳業惡性爭搶 200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