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8-04-14 記者:凌軍輝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清明節前後正是河豚上市的季節,一些不法餐廳又開始推出河豚菜肴。南京市衞生監督所食品衞生專家提醒,“拼死吃河豚”不可取,消費者需防止三大誤區。 南京市衞生監督所食品衞生專家指出,目前一些消費者“拼死吃河豚”存在三大認識誤區:一是長時間燒燉可有效去除毒素。專家指出,即便將河豚在130℃高溫下燉11個小時,也只能分解三成左右的毒素。二是河豚菜肴上席後,可根據廚師品嘗後的反應判斷是否安全。專家&&,河豚毒素在人體內發生反應的時間有長有短,有時半個小時後才會出現中毒症狀,因而不可掉以輕心。三是人體對河豚毒素會産生免疫力。事實上,人體對河豚毒素沒有免疫力,即使中過一次毒,還可能會再次中毒。 專家指出,河豚多見於我國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有毒魚類,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臟,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肌肉裏毒素較少。但河豚一受到驚嚇,毒素就會由肝臟進入全身血液、器官,使得全身都帶有劇毒。而且河豚毒素很穩定,一般加熱燒煮不能解毒。宰殺時,內臟的毒素也可能污染魚肉,河豚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鈉還要強,1克能毒死500人。 南京市衞生監督所食品衞生專家提醒,清明節前後是河豚産卵季節,此時河豚的毒性最強,也是河豚中毒的高危險期。消費者要提高警惕,防止因食用河豚導致的各種悲劇的發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