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4-07 本報記者:沈汝發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劉恒、劉震雲、王海鸰……當下一批作家從事劇本創作引發了“作家寫劇本是否毀了作家”的爭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副主席陳建功等人認為,作家寫劇本是作家的自由,他們可以借此吸收不同藝術形式的精華。 近期,德國漢學家顧彬“炮轟”作家寫劇本現象,認為中國很多作家一陷入劇本創作便喪失了對文學的崇敬之情、喪失了作家最起碼的尊嚴。這一番言論引起廣泛爭議。 鐵凝認為,每個作家的情況都不同,很難一概而論,有些作家願意寫劇本,應該是他們的自由。她舉例説,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劉恒,他做編劇,無論改編自己的小説,還是張愛玲的小説,特別是最近改編的《集結號》,每次編劇都非常成功,但他寫小説也不遜色,作家願意做編劇無可厚非。 陳建功認為作家寫劇本可以吸收不同藝術形式的精華。他説,一個作家搞編劇會對戲劇知識的運用積累很多,搞電影對於畫面感的運用可以積累很多,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博採眾長的吸收實際上是有用的。 陳建功舉例説,著名詩人艾青早年是畫畫的,後來改行寫詩,他的詩歌裏面就有一種畫面感;傅雷不光是翻譯家,對畫面、音樂也很懂,所以各種藝術門類的溝通不是壞事,可以互相借鑒。 不過,陳建功也坦承,寫劇本會對寫作産生影響。他説,電視的敘事不是小説的敘事,是導演的敘事,作家只寫劇本,只對對白負責,所以劇本的文字比較粗糙,把小説的精美削弱了。 鐵凝也提醒説,像劉恒這樣的作家畢竟是少數,小説是敘事的藝術,一些作家在寫完劇本後,就“不會”敘述了。如果是受經濟利益的誘惑,把筆寫壞了,對這些作家來説有點兒可惜。 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是3月27日至28日在福州召開的。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副主席金炳華、張平、陳建功、高洪波以及賈平凹、舒婷、張抗抗等來自全國各地的140多位知名作家共同研討新時期文學事業的發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