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食品:美食誘惑何時休?
    2008-03-24    何燕 趙哲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當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單後,人們猛然發現愛吃的食物都成了“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特別是中小學生,由於缺乏正確的飲食觀,把零食當成主食,下一代的健康令人擔憂。
  在2008年的兩會提案中,全國政協委員就此問題提交了一份《關於在中小學中限制銷售碳酸飲料和高熱量高脂肪零食》的提案,為社會敲響了警鐘。

健康隱患何其多

  在生活中,買零食,吃零食是一件再也平常不過的事情,不過,其背後的隱患人們又了解多少呢?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中,大部分就是我們平常所吃的零食。
  學校是零食消費的重要場所之一,正因為如此,校園小賣部成了商家的搶手之地,要通過激烈的招標活動才能競得。也正是如此,商家在利益的驅逐下,根本不顧及學生的健康問題。記者就曾在杭州一小學小賣部看到,商家為了吸引這些小顧客,經常進一些便宜、口感好且看上去又實惠的小零食。看著小孩三五群的圍在貨櫃前,嚼著滿是色素的零食,不由得為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擔憂。
  其實,零食不光是孩子們的最愛,家長也對其青睞有加。杭州金都花園的張女經常會給自己和孩子購買一些話梅類的果脯食品,她説:“累了或者提不起精神的時候,吃點酸話梅可以刺激一下味覺和神經,所以經常買些放在家裏。”
  其實,在世界衛生組織評出的十大垃圾食品中,果脯、話梅和蜜餞類食物也“榜上有名”。其用於防腐和顯色作用的亞硝酸鹽是三大致癌物質之一,而張女士對這些卻並不知情。“我只知道像那種油炸的雞塊、方便麵是‘垃圾食品’,即便小孩子喜歡吃,也買得不多。話梅也是‘垃圾食品’,我還真是不知道,居然還能致癌!”
  正因為如此,杭州五位來自醫療衛生界的政協委員,在2008年的兩會中,聯名遞交了一份名為《關於在中小學中限制銷售碳酸飲料和高熱量高脂肪零食》的提案,要求在杭州市中小學校園內的副食品店、超市應限制銷售碳酸飲料和高熱量高脂肪零食。該提案還明確了 限售的食品:甜度高或加了鮮艷色素的高糖分汽水、可樂等碳酸飲料、全脂或低脂煉乳、水果罐頭、果脯、棗脯、膨化食品、巧克力派、奶油夾心餅乾、方便麵、奶油蛋糕、炸雞塊、炸雞翅、棉花糖、奶糖、糖豆、軟糖、水果糖及話梅糖等。

垃圾食品導致營養失衡

  在杭州文一街小學讀二年級的趙炯陽小朋友告訴記者,他常常被爸媽限制著吃零食。不過,趁爸媽不在的時候,他總是偷著吃。在學校,只要有錢,就能吃到零食,爸爸媽媽根本管不到。
  就讀于浙江理工大學的金同學最喜歡樂事薯片,樂事薯片有多少品種她都如數家珍。“我知道薯片是垃圾食品,可是它就是好吃啊,在唇齒間、味覺上,感覺美妙極了。再説了,我中學、大學都吃了好幾年了,也沒見得身體有什麼異樣的。只是有時嫌自己胖了,想減肥的時候,稍微控制一下。”
  浙江大學食品營養學教授李鐸告訴記者,人的機體不僅需要足夠的營養素,還需要營養攝入均衡,如果兒童大量攝入垃圾食品的話,必然會導致營養失衡,其大量的油脂、糖分不僅會使兒童超重、肥胖,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
  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洲兒科營養聯盟主席丁宗一也指出了垃圾食品的危害非常之大。垃圾食品的加工和食物配製模式容易構成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而且原料中使用的反式脂肪酸和加工過程中無法避免産生的大量的丙酰醯胺(俗稱丙毒)均為強力致癌劑。其潛伏期可以長達數十年,不易為人們了解。
  可見,“垃圾食品”侵蝕著祖國的花朵,將來必然也會制約國家的發展。杭州市五位政協委員適時提出了在中小學中進行限售的建議,雖然在學校限售垃圾食品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面對校外美食世界的誘惑,僅僅限售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嗎?學生能夠抵擋住美食的誘惑嗎?

健康教育,需要來一次醍醐灌頂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限售令已開始實施。2004年,法國議會通過議案,禁止在校銷售可樂、巧克力甜點和高脂肪高鹽分零食。2005年,美國飲料協會宣布限制可樂産品在中小學中的銷售,而得克薩斯州和康涅狄格州乾脆禁止向中小學生出售碳酸飲料和高熱量高脂肪零食。
  國外及早地認識到了垃圾食品對青少年的嚴重危害,因而積極地行動起來,減少了垃圾食品與青少年的接觸。而在中國,至今還沒有對垃圾食品引起足夠重視。
  對於這一提案,杭州四季青中學的趙老師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認為,在孩子自製能力尚顯薄弱的中小學校,進行限制銷售一些垃圾食品是當前十分有效的措施。但從長遠來説,僅僅這樣還是不夠,我們還必須同心協力,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導,讓孩子從思想中真正的認識,從而限制垃圾食品的過多攝入。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茁壯地成長。
  李鐸教授對這個提案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學校教育是限制垃圾食品不可或缺的執行力量,學校應該開設食品營養課程,系統地教授營養知識,給孩子一個宏觀整體的健康理念。在課程設置中還應該包括實驗課,讓孩子親眼見識到垃圾食品的危害性,諸如從漢堡包中提取脂肪,把其中大量的油脂展示給學生等。這種形象直觀的方式會對小孩造成視覺衝擊,從而心裏也會對垃圾食品産生排斥,當然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澳大利亞,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就已經接觸到營養健康方面的教育,實驗操作在7年級(國內的初一)也已開展了。
  李教授還強調,僅僅進行營養健康教育還遠遠不夠。他認為,只有當國家進行立法,媒體進行宣傳,學校進行教育,遠離垃圾食品才有實現的可能。作為媒體,我們需要積極地傳播健康理念,開闢一些健康專欄,讓廣大民眾對健康有清楚的認識,從而防患于未然。只有全社會要共同關注這個健康事業,全民族的健康才有保障。

  相關稿件
意大利對“垃圾食品”説“不” 2007-02-28
全球資訊:一意大利人造了垃圾食品快餐的反 2006-12-01
英擬禁播兒童垃圾食品廣告 2006-11-24
英禁止在青少年節目中播放垃圾食品廣告 200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