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12-10 記者:彭洋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本報記者 彭洋
攝 | 本報太原電
記者日前走進山西省侯馬市趙翠蓮女士家裏時,她們一家人正忙着製作一批關公頭像造型的皮影。這些關公皮影不再是演戲的道具,而是要用木框裝裱起來挂在墻上作為一種精美的裝飾品。 趙翠蓮告訴記者,有許多新婚家庭和政府部門來訂購這種裝框的皮影,用做家居裝飾和饋贈紀念品,這種新式皮影一年來使她們家增收了三萬多元。趙翠蓮説,看皮影戲的人越來越少了,開發出用於欣賞和收藏的皮影作品是傳統民間藝術家自我調整、適應時代的方式。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三地,盛極於清代。今年50歲的趙翠蓮從19歲開始從事皮影的表演和製作,曾拜皮影大師廉振華先生為師學習皮影雕刻,被譽為山西省民間藝術大師。 皮影本身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收藏價值,而且色彩鮮艷,造型精美,具有很好的裝飾性。從2006年開始,趙翠蓮給傳統皮影裝上木框並將它們推向市場銷售,取得了市場認可。
現在,趙翠蓮和丈夫李世偉,還有三個女兒,一家五口人都在從事新式皮影的製作加工,一天能製作出20多幅皮影,她的外甥女和侄女也在跟她學習這門手藝。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