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12-07 作者:吳學安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中國動漫産業的當務之急不是照搬好萊塢和日本動漫的形式,而是要用中國的方式來訴説中國自己的動漫故事。”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動漫設計大師國際論壇”上,加拿大動畫教育家羅賓 金教授表達了對於中國動漫“本土化”的觀點:中國有着數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還有眾多有影響的文學作品,這些都是動漫産業創作的土壤。”他同時認為,中國在動漫創意産業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説,某些動漫作品缺乏自己的特色,只是一味抄襲和照搬其他動漫作品。” 如何把一個創意做成一個産業、與國外強者的差距在哪、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瓶頸在哪?羅賓 金認為,中國的文化産業在未來“大有可為”,但如何實現創意到“創富”,無疑能夠激起一場讓創意人士碰撞思想的頭腦風暴。 其實,擁有創意並不代表擁有産業,一個創意從産生到最終創造財富,中間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外文化創意産業的完整鏈條包括資源、內容創作、生産、集成包裝、發行和展示等眾多環節,像時代華納、迪斯尼等知名傳媒集團旗下的公司,從上游內容到下游渠道一個都不少,整個鏈條完整而閉合。 無論是《哈利 波特》還是《古墓麗影》,這些優秀的創意産品之所以能創造上百億的市場價值,都是依賴完整而強大的産業鏈;從小説、游戲到電影,再到主題公園、卡通玩具,不斷挖掘創意的影響力,然後生成財富。相比之下,中國的文化創意企業雖然眾多,但産業的整合程度並不高。譬如,2006年,美國時代華納420多億美元的利潤分佈在電影、網絡、基礎廣電線路、廣告以及出版等眾多領域;迪斯尼的盈利中,媒體收入和主題公園也只是分別佔到50%和20%。而中國最有影響的娛樂傳播機構幾乎90%的盈利來自廣告,國産電影大片的收入也清一色地來自票房。盈利方式的單一折射出國內文化産業鏈上各個環節分散的産業現狀,説明上下游的潛在優勢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如果説,前些年人們的主要精力是在宣傳文化創意産業的概念,提升社會關注度,那麼現在,則到了需要理性思考和行動的時候。當然,文化創意産業整合背後隱藏着一個更為深層的問題:資金匱乏。比如今年。北京市申請專項資金支持的文化創意項目有386個,項目投資總額超過350億元,而實際財政每年確定的撥付資金僅為五億元,捉襟見肘,杯水車薪。由於國內文化創意企業普遍規模偏小,處於起步階段,而一個創意項目回報周期長、價值難以評估、投資風險較大,融資難已成為制約各地文化創意産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難點。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北京市産權交易所正式推出文化創意産業投融資服務平台,為社會資本與文化創意項目對接提供低成本服務。日前,北京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北京文化創意産業促進中心簽署協議,承諾對北京文化創意産業企業開闢貸款綠色通道,推出無形資産質押貸款試點,設立專項授信額度,建立快速審批機制。這些舉措無疑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文化創意産業融資難的困境,從而為文化産業實現創意到“創富”助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