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電視劇:行進在百花齊放的路上
    2007-11-28    本報記者:趙葉蘋 劉璐璐    來源:經濟參考報

  《士兵突擊》《奮鬥》被認為是近年國産劇中少有的佳作,受到了觀眾的熱捧,有人説國産電視劇正千帆競發。(本報資料照片)

  在雜誌社工作的馬小姐,每天下班回家,都守在電視機旁如期等待《奮鬥》的播出,“我就像小孩等待發糖果一樣興奮地期待,雷打不動。”
  如今,在酒店工作的哈女士看到國産劇也不再轉&了,她對記者説,《金婚》50集的中長劇,看到最後仍不想結束。就好像聽着一對身邊的夫妻,細細地講述那一代人的故事,感覺很真實。
  近期播出的一些國産電視劇的確受到了觀眾的熱捧,它們題材豐富,甚至被認為是近年國産劇中少有的佳作,如軍旅題材的《士兵突擊》,青春題材的《奮鬥》、《我們那遙遠的青春》,婚戀題材的《金婚》等。有人説國産電視劇正千帆競發。

國産劇點亮熒屏

  “以前看電視,每個頻道都放韓劇,今年以來卻大不一樣,各個頻道都有不同類型的國産電視劇看,很多都貼近生活,有看頭。”海口市民周春生説。
  她隨意就給記者舉了幾個例子:《奮鬥》、《我們那遙遠的青春》,“沒想到國産劇也能拍出這樣的水平,無論是情節設置,還是主題開掘,還是畫面色調,都堪稱經典。”原本是鐵桿韓劇迷的周春生,看膩了韓劇裏不停複製的那幾個劇情模式,她説自己已經成為倒戈為國産青春勵志劇的粉絲了。
  在《士兵突擊》中,主人公許三多面對着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觀眾的焦急與期待中,電視劇帶領着我們與主人公一起面對挑戰、戰勝困難,細緻深入地展示了不同人物極富層次的心理與精神變化。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協會秘書長王鵬舉説,總體上來看,電視劇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編劇、表演,以及敘事手段的運用等方面更為突出。近幾年來涌現出的優秀國産電視劇,不僅題材內容得以拓寬,藝術水準也得到提升。
  就題材來講,古裝的,現代的,情感的,歷史題材的,多種多樣,國産電視劇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猶如百花齊放。國家一級導演,著名的“秘史”系列電視劇導演尤小剛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廣播電影電視發展論壇”上説。

製作水平尚需提高

  雖然國産電視劇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叫得響、播得火的片子,但即便在這喜人的局面面前,很多電視人仍感到不少隱憂。
  這屆廣播電影電視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時代精神開掘不深,製作粗糙仍是國産劇的常態,而電視劇行業准入門檻低、制播分離、創作浮躁似乎成為行業的制約命門。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李春良認為,北京電視劇市場存在的一大問題是行業進入門檻過低,製作主體規模較小,産業集中度過低。北京共有電視劇製作公司33家,2006年創作了58部、1759集電視劇。其中,年製作40集以下的18家,40至100集的12家,100至200集的只有三家,小型製作公司佔了一半以上。小的公司不過三五千萬無的現金流,大的也不過一億元。“企業規模都太小,必然造成大家都依賴於一錘子買賣,買賣成了便得以生存,買賣失敗便一蹶不振。”李春良説。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總經理馬潤生也説,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首先改變作坊式的製作方式,真正實現工業化;此外,電視劇行業亟待制定標準,目前的電視劇製作標準都是根據感覺來的。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認為,國産電視劇質量不高,原因在於制播分離。由於制播分離,電視劇製作企業承擔過高的風險,既要應對市場投資風險,還要應付政策性風險,相比之下,電視台的風險則是最小的。他認為,任何産業都是傾向於整合的,絕對意義上的制播分離並沒有帶來電視劇的繁榮。
  另外有人認為,國産電視劇的市場環境頗不健康,嚴重供大於求,年産13000多集,需求總量只有7000集左右,電視台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專家們認為,嚴重的供大於求必然造成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浪費。政府對電視劇製作、播放予以規劃指標上的控制非常重要,真正的産業化生産,必須設定門檻、標準。
  還有專家認為,一部電視劇成功與否,劇本佔到要素的60%,主創班子與製作過程僅佔另外的40%,製作水平提高難的原因在於沒有好的劇本,文藝創作界過於浮躁。

借鑒日、韓、美三種模式

  據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提供的數據,十六大以來,我國電視劇産業改革的成效顯著。2003年全國電視劇産量為489部、10381集,首次超越萬集;2006年共生産了500部、13847集;2007年上半年,全國共生産電視劇254部、6934集,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
  有了數量,但製作水平並未見明顯提高,國産電視劇如何能夠更上一層樓?
  與會專家們談到了國外較為成功的三種模式。尤小剛説,日本採用制播分離模式,制播雙方通過中介&&,全國有30個營業局,每年召開多次大型會議,最後的利潤分成:電視台獲利佔25%,製作方獲得50%,中介拿25%。
  韓國制播雙方&&較為緊密。政府控制電視劇製作量,並且強制電視台將電視劇廣告收益的40%用於購買或者投資製作電視劇,不用完或者用不完的資金,國家將收走剩餘的65%,從其他渠道用於發展電視劇産業。尤小剛認為,這一運作模式,是自1999年電視劇韓流在全球興起的重要原因。
  美國也是制播分離模式,美國電視劇每集48分鐘,電視劇廣告12分鐘,除了2分鐘的公益廣告外,10分鐘的首播廣告收益,製作方拿60%,播出方拿40%,分成清晰。
  與他們不同的是,我國電視劇製作方與播出方沒有明晰的利益分成。中國電視台電視劇廣告收益佔全&收入的70%強,但是用於購買電視劇的不到10%。
  但可喜的是: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市場也在不斷創新。中央電視台影視部副主任傅思介紹了央視正在採用的預購、收購、回購相結合的新的購片模式。
  傅思説,預購就是將購買行為前移,製作方形成劇本後,雙方成立評審組進行評審,形成主創班子後評估成本,簽訂預購協議,開機後先預付30%的購買費用,作品入庫後,再付全部資金的50%,播出後再根據收視率付剩下的20%。
  去年央視採用這種模式預購的電視劇有《京華煙雲》《喬家大院》等一批作品,效果良好,製作方和播出方心理都踏實。
  王鵬舉説,預購和一些衛視採用的獨播劇模式是一種積極的動向,有可能發展成為“訂購電視劇”。但是這些是否能夠解決國産電視劇製作方的困惑,助力國産劇整體水平更快提高,還有待實踐證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