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1日揭曉。87歲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 萊辛摘走這項桂冠。 與其他諾貝爾獎項有所不同,每年的文學獎都是出版商眼裏的絕佳商機。 從書商的專業角度看,諾貝爾文學獎是否能刺激獲獎者作品銷路大增,取決於作家的名氣、母語和文學風格等。
“諾貝爾獎效應”
瑞典文學院11日宣布,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國女作家多麗絲 萊辛。 除國際文壇和文學愛好者外,最關注諾貝爾文學獎花落誰家的恐怕是世界各地的出版商。 路透社報道,文學獎得主公布後,正在德國法蘭克福參加一年一度國際書展的出版商們有些吃驚和失望,因為他們中的一些把寶押在美國作家菲利普 羅思身上。而萊辛在獲獎前,作品出版已有數百萬冊,並早已翻譯成多國文字,行銷海外。 不過,法蘭克福書展上的出版商一致承認,“諾貝爾獎效應”具有巨大的市場號召力,但前提是獲獎者具備“恰當的特徵”。
名氣最重要
書商口中的“特徵”包括獲獎者的名氣、寫作母語、著作是否有英譯本、作品風格等。 對於出版市場來説,名氣是第一位的。法國ACTES SUD出版社編輯馬丁娜 瓦赫多夫告訴路透社記者西爾維婭 韋斯托爾:“重要的是,那位作家在自己的國家是否已廣為人知,如果是的話,(得獎)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些年“挖掘”出兩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ACTES SUD出版社對此有切身體會。馬丁娜以獲得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 伊姆雷為例説,獲獎前,這名猶太人作家的書賣出大約1.2萬冊。 “諾貝爾獎産生巨大效應,就在他獲獎後沒幾天,我們就賣出五萬冊(代表作)《非劫數》和三萬冊他的其他作品,”馬丁娜説。
語言很關鍵
如果獲獎者的母語是英語,或者用英文寫作,或者作品有英譯本,“諾貝爾獎效應”將進一步放大。 美國蘭登出版公司是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作家約翰 馬克斯韋爾 庫切作品的出版商。該出版社主編達恩 富蘭克林説,得獎者的英文作品在海外銷售中能取得“令人震驚”的成績。 對於那些無需譯成英文的作品,“諾貝爾獎效應”立竿見影。2004年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裏德 耶利內克的出版商SERPENT’s TAIL編輯皮特 艾爾頓説,即使獲獎作家的作品晦澀難懂,只要作品有現成英譯本,文學獎也能對銷路産生“非同尋常的”效應。 耶利內克的作品因充滿女權主義色彩和社會批評意識而飽受非議。獲獎前,她的作品10年中只賣出4000冊,而獲獎六周內,她的作品銷量就達到10萬冊。“但是,如果它們還沒有被翻譯過來,你還得等上一年,那(諾貝爾獎)效應就會褪色許多,”艾爾頓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