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8-10 陳衛鏵 張栓達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本報訊
今年40歲出頭的吳利遠,是“中國麻竹之鄉”福建南靖縣龍山鎮金杉村的農民。清晨七點,沿着村裏的水泥路,他把500多公斤剛從山上挖下來的鮮筍,順利運抵鎮上的加工廠,換回大把的鈔票。 吳利遠説,過去,村裏通往鎮上的是一條沙土路,彎多坡陡,坎坎坷坷。每到麻筍收成季節,村民挖筍只能幹一上午,下午就得往外運,因為運到鎮裏要一兩個小時,不然筍一過夜價格就得折一半。 2005年初,聽説縣裏實施“農村路網工程”,修路有資金補助,村民們熱情高漲。368位村民很快籌集到近70萬元的缺口資金,加上上級補助的98萬元,水泥路建設資金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三年多來,全縣累計投入2.8億元完成農村水泥路建設653.42公里,使136個村28萬農民邁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水泥路修通以後,漳州的大閩食品有限公司看中了這裡優越的生態環境,與當地農民合作發展“訂單農業”。 32歲的林柳圳高中畢業後一直外出打工,去年他家所在的村裏修通了13.5公里的水泥路後,他回鄉種起了蜜柚,目前全家已種植蜜柚400多棵,年産蜜柚達5萬多斤。林柳圳算了一筆賬:“路通以後,村裏的蜜柚運輸成本降低,代辦客商紛紛進村收購蜜柚,每斤蜜柚的價格要比往年高出五六分錢,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