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全球製造技術、信息産業的迅速發展,機器人技術在各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機器人技術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高技術,互聯網、手機等相關技術的發展大大推進了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步伐。近年來,在我國各種科技展會上露面的造型和功能不同的智能機器人愈來愈多,智能機器人融入人類生活的腳步正日益臨近。
走出實驗室概念
近幾年,中國科學家研製出的一批高水平智能機器人紛紛進入人們眼簾,比如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推出的“自主導航移動機器人”、上海大學研發的“導購機器人”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創造的“導游機器人”等等。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先進機器人研究中心李成榮教授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研發水平已經居於世界前列,隨着國家大力加強科技發展,提倡自主創新,機器人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社會,走入人們的生活。 目前,中科院的智能機器人銷量一年大概是10&-20&。“生産訂單很大一部分來自各地省市的新建科技館,如四川科技館、中國科技館和剛建成的新疆科技館,還有一些科普展覽。”正在李成榮辦公室洽談引進機器人的山西大同少兒科技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機器人是科技館中最能吸引觀眾的內容,我們希望能引進幾&智能機器人,把少年科普活動變得更加輕鬆。”
據介紹,中國機器人的技術水平整體上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但在語音對話(人機對話)和倣人的卡通表情方面,則領先於國際水平。現在,隨着市場需求的增加,機器人已不再是實驗室內的一個概念,其市場意義正在逐步放大,推動着機器人産業的形成。 “但是,目前中國市場上的智能機器人還只適用於高端領域。例如,一個保姆機器人價格要在三萬元以上,與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相比,機器人成本太高。不過,未來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出於保護隱私或心理上的要求,會逐漸開始選擇保姆機器人。”李成榮説。
民營企業先走一步
由於目前機器人的性價比不高,市場定位不準確,中國機器人的市場化還需時日,但是,中國一些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民營企業已經開始涉足機器人的研發。
“我們公司決定每年將至少投資200-300萬元,與中科院自動化所聯合研發家用及專業使用機器人。”深圳納偉仕科技公司董事長厲天福説,“同時,我們公司技術人員還將到北京與中科院的專家一起研發機器人,以獲得技術領域的更大收穫。”
據悉,深圳納偉仕公司已經和中科院簽訂了五年的一期的合同。該公司共投入1000萬元,目標是開發倣真人、商用服務機器人等適合市場的智能機器人。這家靠做電子音頻設備起家的上市公司,已經將機器人定位為公司10年後的發展重點。
“目前,機器人研發的一些具體技術已為企業帶來了經濟回報,比如語音控制技術在語音點歌方面的應用。再如正在研發的網絡版英語學習機——讓英語初學者與機器練習發音和對話。另外,正在研發中的奧運福娃機器人也應用了該技術。”厲天福説,“我們在機器人研發領域做巨大投資,是因為看到10年後機器人必將對人類社會生活産生巨大影響。”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發展,但與日本、韓國機器人産業的市場化相比,還有不小的距離。與中國研發機器人隊伍以科研院所為主不同,日本、韓國多是由汽車、電子等相關企業研發機器人,其研發技術與本行業發展相互推進,可直接帶動經濟利益的提高;另外,技術上的相近性,也有利於日韓企業研發機器人。在中國,只有像中石油這樣的壟斷行業才有實力研發機器人,而這類研發並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回報,加上技術相關性弱,這成為中國機器人市場化發展的主要障礙。
對人類影響巨大
國際機器人聯盟的調查顯示,2004年,全球個人機器人約有200萬台,到2008年,還將有700萬台機器人投入運行。日本機器人協會預測,到2025年,全球機器人産業的“蛋糕”將達到每年500億美元的規模。
個人電腦普及革命的領軍人物比爾 蓋茨這樣描述着人類和機器人的關係:“我們正站在時代的節點:一個嶄新的産業即將崛起。機器人即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 李成榮告訴記者,毫無疑問,機器人産業是一個回報周期非常長的産業,甚至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非常清晰的市場切入點,但其對人類影響的深遠程度也是眾所周知的。這就是為什麼在沒有看到明確的市場前景之前,發達國家仍舊不遺餘力投入競爭的原因。“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艱苦比賽,儘管勝負只有在最後幾秒才能確定。”李成榮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