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動了我的麗江古城?
    2007-07-18    本報記者:劉敏    來源:經濟參考報

    麗江古城外景一角。本報記者:秦晴 攝

  作為世界遺産中的一員,麗江古城的開發保護一直備受爭議。麗江古城是納西族人世世代代的家園,是現代喧鬧的社會中難得的一塊凈土,全社會有必要集中力量保護古城,讓古城散發其原始本身的魅力,讓這種魅力歷久彌香。

  在日前閉幕的第31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聯合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成功躋身世界自然遺産名錄。與此同時,早先當選世界自然遺産的項目情況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麼,開發保護方面備受爭議的麗江古城作為世界遺産中的一員命運又如何呢?

喧囂紛擾 幽靜難尋

  大研古鎮已經有800年的歷史,沿着青色石板路向着鎮子中心走去,街道兩邊原先安靜整潔的民宅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游人如織的商鋪。在古鎮幾條主要的街道裏,經營銀器、民族服裝、特色餐館和客棧的舖子一間擠着一間堆疊在一起,青磚老瓦淹沒在喧鬧的叫賣聲中和游客的喧囂中。
  紛至沓來的旅游團隊和眾多的散客充斥進古城的每一個角落。店舖裏,民宅中,大街上,小巷間,導游一邊繪聲繪色地講解一邊努力招呼着游客,游客們則一邊打量着,評論着,一邊好奇地&&街邊的小店,饒有興致地與店家討價還價。
  隨着麗江旅游業的開發,商業化的經營模式為麗江帶來了更多的游客和商業機會。去年,麗江古城共接待了460.9萬海內外游客,同比增長13.82%,這是從2003年起連續第四年增長率高於10%。
  古城中心街道的店舖裏,品種相似,風格雷同的日用品和手工藝品滿目皆是,身穿納西族民族特色服裝“披星戴月”的小姑娘賣力地做著推銷,有些賣家嘶啞的嗓音連同誇張的動作甚至讓游客避讓不及。
  比鄰四方街的五一街是酒吧一條街,古典風格的老宅,大紅燈籠和流淌的小溪勾勒出依舊古樸懷舊的風格輪廓。然而,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這裡便成為了流行音樂的海洋,負責拉歌的大姑娘小夥子們站在自家門前放開嗓門招攬生意,音樂的聲響和人們的喧鬧一直到幾裏開外都可以聽得到。
  根據我國頒佈的《噪音污染防治法》規定,不同的地區,噪音有不同標準:居民區白天噪音不得超過55分貝,夜間不得超過45分貝;民居、商業、工業企業混住地區,白天噪音不得超過60分貝,夜間不超過50分貝。可是根據測量,麗江古城裏中心區的噪聲甚至超過了商業區的標準。
  有些原本住在附近的居民因為不能忍受高強度的噪音對日常生活的干擾,幾年前就已經搬出古城了。而現在,古城相關部門仍然會不時接到對噪音干擾的投訴。
  許多游客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都認為酒吧的存在與古城的環境不相協調,對酒吧帶來的嘈雜吵鬧&&不滿。來自北京的賀先生説:“來到這裡多少讓我有些失望,原本希望利用假期找一個地方安靜地放鬆自己,沒想到到這裡一樣逃不脫喧鬧。”

民宅易主 古風不再

  古城裏原來居住着6000多戶納西族居民,自從旅游業蓬勃發展起來,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戶主紛紛開起了店舖和客棧。政府部門統計,這其中有70%以上都是外來人口在經營。
  “我家的房子租給了上海的一個老闆,他要在我們那裏開客棧,一年給我們租金五萬,租10年,我們家原本就在城裏有房子,所以去年就搬到城裏去了。”今年20歲,土生土長在麗江束河古鎮的小和説。
  這樣的現象在麗江並不少見,據了解,位於麗江古城中心的房間基本都被外地人租賃了,有些人甚至一次性租下若干套住宅轉為他用。而大多數當地居民由於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房屋進行翻修又急於改變生活的現狀,都比較樂意將房屋租賃出去。&&租戶,把房子租出去,用首付的錢在城裏買一套新的住宅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轉租過程中,最直接受到傷害的就是古鎮裏老宅本身。在古鎮的小巷裏,隨處可見寫有房屋“出租”“轉讓”字樣的廣告,有些房屋已經幾次易主。
  這裡的老宅大多數是土木結構,房間之間都是一層不厚的木板相隔,並不承重,整個房屋的框架完全是由16根柱子支撐,就怕受到外力的衝擊或者水的侵蝕。然而,為了進行商業化的經營,新主人往往對房屋進行徹底的改造。
  “有些經營者把二樓的房間改造成標準間,也就是帶獨立衛浴的結構。這樣做是對房子的不負責任,一旦排水設施出現問題,房間木結構受潮,那麼對老房子的損害是很大的。這讓我很擔心也很無奈。”祖孫七代居住在古城中的納西族原住民老易説。
  對於控制外來人口租賃房屋轉為商用,麗江市古城保護管理局道出了他們的為難。有些外來商人私下與原住民簽訂協議,假借本地居民的名義領取“準營證”開店經營,遇到相關部門的檢查又以各種理由和藉口逃避責任。而政府由於缺乏適當的接口深入管理,在開展工作的時候也是阻力重重。
  雲南師範大學旅游學院明慶忠教授説:“旅游開發對麗江原住民的生活影響是很明顯的,人口置換導致了很多的原住民遷移到古城以外甚至更遠的地方,房屋作為麗江文化的構成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改變和損壞,民族的‘原真性’便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嚴重的損害。”

保護古城 不容遲疑

  作為中國兩個古城類文化遺産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在近十年保護利用的歷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也付出了高額的成本。
  在曾經的一段時間裏,麗江古城裏迅速冒出了許多與古城環境不相協調的建築和現象,嚴重威脅着古城固有的風貌。很多生意人抱着打遊擊的態度,保護觀念十分淡薄,有些商人甚至毫不掩飾地承認麗江商業化的運作是在殺雞取卵,自取滅亡。
  麗江古城的發展情況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麗江市旅游局副局長聶天宇説:“經過若干年的發展,麗江古城的商業開發確實有過熱的趨勢,而怎樣處理商業、旅游、保護之間的矛盾,維持麗江古城的原生態,控制和減少人為的破壞和損害是政府部門應當下大功夫作的事情,對於後人來説,保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産是任務,是責任。”
  在保護古城、維護古城固有的風貌方面,古城保護的主管單位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的工作,有些工作已經初見成效。
  為了鼓勵麗江的原住民居住在古城內,保持古城內原住民的人口組成比例,麗江市政府實施了大手筆的惠民政策。凡是常年居住在古城中的原住居民,每人每月發放10元的補助,每半年統一結算一次。按照原住民兩萬多人的規模,政府每年用於這部分的開支有200多萬元。
  另外,本地年收入低於兩萬元的原住居民若想修建房屋,只要不用於商業經營,政府一次性給予5000至20000元的補助金。
  在保護古城的古建築方面,麗江古城內有40多個宅院被政府列為重點保護民居,嚴禁破壞、拆遷。對於大量普通民居,以古城管委會制定的《麗江納西民居修繕指導手冊》為修復標準,工匠基本上是擅長建造土木結構傳統民居的當地納西族或白族藝人,麗江古城民居得以保存自己獨特的風格。
  從今年7月1日起,麗江市古城維護費用由原來的40元提高到80元,一倍的上漲幅度引起了各界不同的反應。
  麗江市古城保護管理局的負責人介紹説,調整古城維護費是維護世界遺産的需要,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好、管理好、建設好古城。古城保護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原來的古城維護費收取數量與古城的保護管理需要還有很大差距,調整已成為必要。古城維護費將完全“取之於古城,用之於古城”。近十年來,為保護麗江古城,麗江市政府先後投入了九億余元,其中3.8億元來自於古維費的收入。着重改善古城的供水、消防、垃圾處理等方面。
  受益於政府在修繕古城設施、改善古城環境及一系列的惠民措施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大多數接受採訪的當地納西族群眾讚同政府提高維護費的措施。他們&&,儘管旅游接待會受到一些影響甚至損失,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對古城的保護是一件好事。
  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和建芳説:“麗江古城是納西族人世世代代的家園,是現代喧鬧的社會中難得的一塊凈土,全社會有必要集中力量保護古城,讓古城散發其原始本身的魅力,讓這種魅力歷久彌香。”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