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蘭:小剪刀“剪出”大世界
    2007-06-29    新華社記者:劉奕湛    來源:經濟參考報
  第一次認識劉靜蘭,是因為一幅叫做《三羊開泰》的郵票。2002年4月,《三羊開泰》剪紙被中國郵政局定為“癸未年”郵票二圖圖案並出版。
  劉靜蘭,1955年出生,七歲時看到別人家的窗戶上貼滿了36個漂亮窗花,而自家窗戶上只有四個小窗花,她心裏很不好受。由於母親和嬸嬸身體都不好,她家的窗花是隔壁的阿姨剪的,由於忙,只剪了這些。從那以後,劉靜蘭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家裏和鄰居阿姨家在過年的時候都貼滿窗花。
  “兒時學的時候,母親要我記住這樣一句話,‘毛毛鎪的長甚甚的,檔檔剪的細針針的,貼在窗戶上又亮堂又好看’,”劉靜蘭解釋説,“就是説要把窗花上的須須剪的又細又長,這樣才漂亮。”
  28歲,劉靜蘭從農村調入包頭化工廠工會工作。“那時候,農村過年已經很少貼窗花了,手都閒下來了,要不是工會組織的一次美術比賽,我險些就撂下了這門手藝,”劉靜蘭説,“當時,我想剪紙是不是也可以參加這個比賽,就剪了幾幅交了上去,結果獲得了一等獎。從那以後,我的剪刀就再也沒停下來過。”
  有人曾這樣評價劉靜蘭的作品説:“這是來源於民間鄉野的現實生活,質樸明快,既誇張含蓄,又規整粗獷,體現了對民族民間藝術元素的包容和理解。”
  説起民間藝術的傳承問題,劉靜蘭認為必須不斷地搞創新,要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每一幅剪紙都有它的豐富內涵,並不是看起來漂亮那麼簡單。”目前,她已經收集、整理、複製了228幅傳統的民間窗花。
  劉靜蘭現在收了十幾個徒弟。她説,她這樣做既可以幫助一部分人,也可以把剪紙傳承下去。
  “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想有一間自己的大房子,把我以前所有的作品收集起來,為剪紙工藝的傳承做些貢獻。”劉靜蘭説。
  相關稿件
郭泰運:保護木版年畫不能走馬觀花 2007-06-29
民族文化不應只是民間藝術家手中的孤燈 2007-06-29
英特爾將科技根植在"節能環保"土壤裏 2007-06-29
專家揭開998元“伯芬8心8箭鑽石”神秘面紗 2007-06-29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主題展覽在京開展 200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