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族新時尚:樂花積蓄買“桃源”
    2007-06-29    本報記者:周俏春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退休了,購買一處環境幽雅、配套便利的養老房,遠離都市喧囂,親近大自然,過一種安詳、從容的休閒晚年,日漸成為許多老年人嚮往的生活。

買套房子享天年

  62歲的成都市民景慧原來一直住着單位早年分的70平方米的舊房子,“當時這房子分下來的時候各方麵條件還是不錯的,原來和老伴也想過,老了以後就住這裡養老。但是後來房子前面進行商業改造,蓋了一大片高樓,我家在二層,光照不好,成都冬天尤其陰冷,年紀大了實在難受。我們手裏留着些錢,而孩子已各自安家,他們也一直勸我們另外買房”。
  去年,景慧終於下決心買房,受成都地鐵開建利好消息的影響,他選購的近郊華陽某小區的房子驟然升值,不過老兩口對房子增值並不特別看重,他淡然地説:“我們到了這個年紀,買房最主要考慮的就是養老問題,炒房投資更多是年輕人的如意算盤。你看看,現在我們這小區像建在花園裏一樣,和市中心的繁華相比,這裡更像是一處世外桃源,我們看樣板房時就動心了,三天就定下來,一次性付清了40多萬元,也算是我們老兩口趕一回衝動消費的潮流吧。”
  與近郊相比,山清水秀的旅游勝地也頗受中老年人的青睞。在成都青城山從事房産銷售工作的顧小姐每年都業績驕人,她接待的多數是從江西、東北、河北等地來的“老年購房團”。
  據顧小姐介紹,青城山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幽靜宜人,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滿山青翠、很高的空氣負離子含量,比好多咳喘良藥、大功率空調都管用,很多老人的慢性支氣管炎、肺燥體弱的老毛病一到青城山住個半年就調養喜人。她所在的公司連續推出三期小戶型樓盤,均價2800元左右,都是剛開盤就被搶購一空。

規模配套最看重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老年人都&&購置養老房産是他們操勞奮鬥、存錢消費的重要目標,其中帶電梯的多層公寓、兩室一廳、兼顧社區會所老年社交活動的小區,成為大多數老年人的首選。還有老人願意一次買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或將市區的房子出售,進行“騰籠換業”,安樂養老。
  55歲的常大媽喜歡早鍛煉,國標舞和太極拳都是她的長項。她説:“我買房子首先考慮的就是這個樓盤要有一定的規模,綠化環境要好,因為這樣才能給我們老人提供鍛煉休閒等戶外活動足夠大的空間。另外,日常生活的商業配套也要齊全,比如我買肉喜歡到有質量保證的大型超市,買綠葉蔬菜卻喜歡到農貿市場,有更多選擇空間,加上老頭子身體不好經常要到醫院瞧瞧,所以最好是周邊這些設施都配套成熟,這樣即使買房時多花點錢,從長遠看卻是省錢省心的。”
  不少老人&&,自己辛苦了一輩子,手頭還是小有積蓄,買房主要是為退休後的居住考慮,現在銀行利率低,閒錢存在銀行意義不大,另外現在城市房價普遍見漲,晚買不如早買。
  此外,老年購房者經歷了風風雨雨,生活經驗使他們對戶型更有一番品位。拿三室兩廳來説,他們認為客廳和至少一個臥室要在陽面,廚房在北面更合適,但是一定要採光良好,還要寬敞一些,並且整個房間要通風良好。在樓層方面,老人購房自然首選低層。因為老年人出行率較高,住低層較為方便走動,甚至電梯壞了也不影響其平時休閒鍛煉。在選擇房屋面積時,老年人一般會選擇100平方米左右的大戶型房屋,即便是訪親會友、兒孫同堂也不會覺得狹窄。

養老型住宅難覓

  隨着房地産市場的細分,養老型住宅需求越來越受到關注。不過,雖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在熱炒這一概念,但是由於成本原因造成開發商對養老型住宅的熱情始終不高,在設計開發上都遠沒有達到真正貼近老年消費群體的階段。
  廣西南寧某房産公司副總李明告訴記者,土地、利潤空間及相關配套是制約開發商熱情的原因。開發養老型住宅利潤空間不高,一些大地産商對此更是不屑一顧。而某種程度上,養老型住宅涉及的專業服務領域超過住宅範疇,帶來的是更大的開發難度。
  業內人士指出,養老型住宅的開發細節涉及醫學、社會學等方方面面的專業規劃。比如安裝社區無障礙設施,每戶要安裝緊急呼叫按鈕,産品的基礎設施如衞生間和廚房都要考慮經濟實用,配套設施甚至要考慮到專門服務於老人的餐飲公司、浴室及交流活動場所等,但所有這一切必須在老人們可承擔得起的物業管理費用之內。
  成都市民吳大爺説:“開發商其實還是應該多貼近我們老年人需求,不要停留在經營概念的表面營銷。比如説前幾年我們這個小區開盤時,開發商就不停宣傳智能化服務對老人生活的好處,但是説真的,如今都搬進小區好幾年了,那些遠程控制家電、指紋鎖功能什麼的,我一次也沒用過。”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偉認為,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型住宅的市場前景十分可觀。開發商可以在設計上着力解決老年人的實際生活所需,重點突出産品的無障礙設計、醫療服務、休閒娛樂設施等,滿足老年人對高質量晚年生活的要求與渴望,這也是使項目的附加值盡可能增大的要素。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