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暗餐廳”“監獄酒吧”“武俠酒店”……如今,這些“另類餐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內各大城市,一些“另類餐廳”更是每日高朋滿座。那麼,“另類餐廳”何以令人趨之若鶩呢?
|

一家以漢文化為主題的餐廳近期在北京開業,圖為客人們身着漢服就餐。新華社發

新華社發 | “另類餐廳”:各地接連開
餐廳內伸手不見五指,摸着坐、摸着吃,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只要消費者走入這種“黑暗餐廳”,就只能依靠觸覺、嗅覺、味覺去完成一場另類的“夜宴”。起源於瑞士的首家“黑暗餐廳”,誕生於1999年,發明者本意是為盲人提供就業機會,沒想到卻在數年之內風行全世界。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已有“黑暗餐廳”落腳,長春首家“黑暗餐廳”也將於本月底開業——據這裡的經理呂泰山介紹:“消費者乍一進來會不習慣,但一旦適應了就會産生一種接近於心無旁騖的放鬆。” 在長春的一家“監獄酒吧”內,包房均為“牢房”,鐵窗、鐵鎖、鐵鏈、鐵桌、鐵凳一應俱全,墻上煞有介事地刻有“犯人”懺悔的文字,“牢門”外的服務生穿着保安制服進行“把守”。昏暗的光線下,消費者如“囚犯”般置身其中。正在喝酒的曾小姐&&,自己平時常泡吧,但是在“監獄”中泡吧還是第一次。“感覺挺新奇的,就是圖個刺激。”她説。 “好的,明天中午12時為您預留包房。大俠,後會有期!”——這是記者通過電話在長春一家“武俠酒店”訂餐後收到的答覆。次日,記者來到這家酒店的時候,頓感自己如同置身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一般:服務員均為店小二打扮,包房名稱為“明教”“華山派”等武林門派,筷子叫“雙截棍”,湯匙叫“小李飛刀”,結賬稱為“收銀子”……據悉,“武俠酒店”在合肥、南京、廣州等地的分店生意也異常火爆。 在各種各樣的“另類餐廳”中,人們不僅品嘗着美食,更從中體驗到了不用以往的餐廳文化。
“另類餐廳”:代表新興飲食文化
“時代發展了,人們對飲食有了新的要求。過去是為了吃飽,之後是為了吃好,現在則是要吃環境、吃健康。”吉林省名廚協會副秘書長高玉才&&,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飲食方面也越來越講究。在這一過程中,餐飲行業不得不在人性化、個性化方面做文章,由此,像武俠小説、監獄等一些原本與餐飲無關的事物也才有可能與之産生&&。 吉林省婦女兒童心理諮詢中心高級心理諮詢師宋菲認為,當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繁忙的生活狀態使得人們需要各種方式的宣泄以緩解壓力,“黑暗餐廳”“監獄酒吧”等“另類餐廳”正是利用了其自身與眾不同的形式,逐漸成為許多年輕人另類的“心靈驛站”。 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馬大勇認為,“另類餐廳”代表着一種新興的飲食文化,它巧妙地汲取了其他文化元素的養分,並利用餐飲主體與黑暗、監獄、武俠等外在形式的拼裝品來吸引好奇的消費者。 “存在即需要,‘另類餐廳’是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的東西,是餐飲文化進步的一種體現。或許很多人對在‘監獄’中喝酒等行為並不持肯定態度,甚至對這種創意嗤之以鼻,但‘另類餐廳’的生意興隆以及規模的不斷擴大,恰恰説明了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拼裝式餐飲文化的認可。”馬大勇説。
“另類餐廳”:“另類”同時更應“以食為本”
儘管“另類餐廳”以標新立異的方式“俘獲”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但仍有人質疑:“另類餐廳”的生命力會持久嗎?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漆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家們面對競爭壓力,有時候的確會盡力標新立異,畢竟這是市場生存法則的一部分。他説:“在規範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下,‘另類餐廳’經營者的創新始終要以法律和道德為底線,最好從內涵和品位上追求多元化。” 漆思解釋道,“另類餐廳”雖然受到一部分消費者的青睞,但同時也有消費者會對其&&質疑,總之,企業經營者需要有社會責任。漆思説:“‘黑暗餐廳’固然有一種神秘感,但菜品的安全問題則是消費者難以掌握的。在‘另類餐廳’的發展中,許多問題仍需要進一步探討。除了相關部門要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外,市場也會做出相應的選擇。” 高玉才&&:“餐廳無論多麼另類,都應該以食物為本。客人到餐廳無外乎是就餐,餐廳還是要從根本上下工夫,其他的環境等是附加值。色、香、味、意、形、衞生、健康,才是餐飲業根本。在餐飲方面沒有特色的餐廳,很容易在市場中曇花一現。” 馬大勇認為,這些“另類餐廳”如果要延長生命力,不僅僅要研究市場,還應在文化層面上深化。譬如,世界第一家“黑暗餐廳”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盲人找一份當服務員的工作,它有公益性質,生命力才會持久,也才會被人們所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