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1-26 陳鍵興 茆雷磊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提起高雄就不能不説到左營,這裡保存有清代的城池,還因為半世紀前安置大陸來&的軍眷而形成了台灣最大規模的一個眷區。先期移民的古老聚落所傳承的閩南傳統文化與集聚了大陸各地色彩的眷村文化,在左營交匯融合,構成了一幅別樣的都市景觀。
左營大路旁的“中外餅鋪”是一家有着80多年歷史的老店,老闆余華淵從父親手中“接棒”後,將文化觀光理念結合進傳統産業,生意做得很是紅火。
“左營的歷史已有300多年,鄭成功時期設置的‘萬年縣’縣治所在地就在這裡。”余華淵説:“我家祖籍在福建泉州,來台灣已經好多代了。在左營,我們這樣的家庭構成的群落稱為‘先住民’,閩南人的生活傳統都還在延續。”
跟着余華淵,筆者走進了左營深處,去尋找“萬年縣”的歲月遺痕。三個古舊的城門和幾段斑駁的城墻,仿佛嵌在現代社區中,讓人有時空錯落的感覺。
“中外餅鋪”很早就推出了低糖産品,聽説是因為當年“引進”了一位上海來&的糕餅師傅。“左營的另一個特色就是眷村,著名演員歸亞蕾就是左營眷村子弟。”余華淵的妻子張美華説。她告訴筆者,左營的眷村最多時有22個,在這裡,可以聽到大陸各地不同的方言口音,吃到北方的饅頭、刀削麵和烤鴨。但是,隨着都市發展,眷村漸漸地在消失,大都已拆除改建成高樓住宅。加上眷村人口不斷減少,眷村文化正在凋零。有人發起眷村保存的倡議,但情況並不樂觀。
蓮池潭邊一座廟宇旁的巷子裏,有幾個連在一起的茶攤,許多老人在打牌、讀報、聊天,他們就是當年隻身來&的國民黨老兵,而茶攤的老闆多是左營的閩南“先住民”。“這裡經營了有幾十年了,原本規模更大,是專門為退伍的老兵們開設的。”茶攤老闆邱玉美普通話講得很好,她説是因為和“老兵伯伯”們交流久了的緣故。“他們多數一輩子獨身,這幾年‘走’的人越來越多,讓人很心酸。在我們這裡,沒有什麼‘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對立,族群融合得很自然。”
事實上,當地的文史工作者正在呼籲更好地保護左營的歷史空間。他們認為,從清代的舊城聚落到半個世紀來的眷村文化,構成了左營的歷史軸線,記載了高雄開發的歷史,也是台灣歷史演變的縮影,而左營的族群融合共生更是台灣社會應該珍視的一種價值。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