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莊:在藝術與商業間掙扎
    2006-11-03    本報記者:曹瀅 實習生:張雪 吳挺    來源:經濟參考報

    深秋的北京宋莊,靜謐且有些陰冷。記者走進了位於宋莊小堡村畫家大院三層紅色磚樓內的一間畫室。這是個100多平方米的房間,玻璃門上寫着“仨仁工作室”。四面白墻上挂着幾十幅大大小小的作品,兩個畫箱,三把椅子,一張圓桌,幾個小桶塞滿顏料,畫筆零零散散地堆在屋子中央。一個穿着牛仔褲的中年男子,光着腳踩着拖鞋,梳着藝術家標誌性的長髮。見到記者進來,起初只是用眼神打了個招呼,並沒有主動説話,直到記者表明到訪意圖,中年男子才拉過椅子,笑着聊起了自己與宋莊的故事。

“良性循環”支撐創作生活

    現在的宋莊,用伊賢彬的話説“還處在藝術與商業的磨合期”。新華社發 邵權達 攝
    中年男子是“仨仁工作室”的主人,名叫伊賢彬。伊賢彬告訴記者,他每天上午10點左右起床,畫畫,中午和妻子一起吃午飯,下午繼續畫畫,偶爾去給朋友的畫展捧個場。“我的生活很簡單,沒事兒的時候就陪孩子玩會兒,20多歲的時候常喝酒,現在戒了。”
    伊賢彬説:“挂在墻上的畫,有時候一兩個月都沒人買,有時候卻能一下子賣出兩三張,平均每張售價2000元至3000元不等。”他現在畫畫,快的話一天可以完成一幅,慢的話則要一兩個禮拜。“現在畫得多,每個月的原料——像畫框、底膠什麼的支出要兩三千元,房屋水電等其他支出也要3000元左右。”對於伊賢彬來説,如果畫畫的收入足夠購買原料,足夠支撐正常的生活開銷,那麼就可以繼續創作自己喜歡的作品,他把這稱作“良性循環”。
    沒到宋莊之前,伊賢彬在家鄉福建的小山城裏當過美術老師,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到深圳畫過商品畫,也就是臨摹世界名畫,“雖然每個月有上千元的收入,但是每天重復一樣的工作很無聊。”伊賢彬最終放棄了臨摹的工作。2003年,在朋友説服下到北京發展的伊賢彬來到了宋莊。

“前赴後繼”來宋莊

    “採訪的人多,參觀的人多,外地搞藝術投奔到宋莊的人也多,來的時候都覺得自己能成功,哪有那麼容易呢,但人還是一撥一撥來。”伊賢彬説。
    這幾年,隨着畫家方力鈞等人的成名,宋莊作為“藝術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小堡村及周圍村落陸續住進了許多懷揣藝術夢想的人。“在這裡能靠賣畫為生的人太少了,人人都想成為方力鈞,但能在塔尖的只有那麼幾個。”“仨仁工作室”的另外兩個主人:一個平時主要待在通州的中心區幫家人打理生意;另一個靠在甘肅教書維持日常的生活,每年只在北京的工作室待上兩三個月。“靠畫畫沒法生活,他們都是‘候鳥型’的畫家。”伊賢彬説。
    伊賢彬告訴記者,能夠在畫家大院擁有工作室的,一般經濟上都還過得去,外面的普通農民房裏住着的多是貧窮的藝人,“都覺得藝術家有錢,其實畫沒賣之前只是畫,賣了才是錢。”
    隨着媒體對宋莊的報道增多,人們對宋莊的好奇心也與日俱增。“昨天還有個人拿着報紙,來問我是不是搞藝術的都很窮?是不是這裡的麵條都是五毛錢一碗?還有人以為宋莊馬路邊上會有人賣幾塊錢一幅的畫,他們想到這裡撿點便宜。”説到這裡,伊賢彬搖搖頭,無奈地笑了。

畫家成功要靠“七分交際”

    “當時朋友提起宋莊,就説這裡房子便宜,大腕兒多,成功機會也多。”回想起剛到宋莊的日子,伊賢彬感慨萬分。上世紀90年代,這裡每個農家院的租金一個月僅為四五十元,一年也不過幾百塊錢。而現在,伊賢彬的工作室一年租金為12000元。隨着宋莊名聲的增大,這裡的房價也在不斷增長。
    現實情況是,宋莊不但有方力鈞這樣已晉身“大腕”的人物,也有為生計所困的藝人。伊賢彬&&,目前看最理想的成功模式有兩種:一是畫商看中自己的畫,把全部的作品買走;另外一種就是有人認為你有潛力可挖,在藝術道路上幫你修正發展道路,再出資包裝你,在學術上幫你定位,在價錢上幫你抬高。
    但大多數人都無法順利地實現這兩種模式,他們往往會辦畫展賣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普通的畫展其實很好辦,就是把自己的畫放到別人的畫廊挂10天,賣出去了就五五分成,沒賣出去就送一幅畫給畫商。”伊賢彬説:“朋友之間往往互相捧場對方的畫展,老百姓看畫展的太少了,都是圈裏的人自己看看,要是朋友辦畫展自己不去,到時候自己辦也不會有人來。”
    與人們通常認為的藝術家離群獨居的印象不同,搞藝術的人往往喜歡形成自己的小團體,他們稱之為“創作是獨立的,生活是群居的”。在宋莊,社交活動更是非常重要。一個畫家想成功,除了畫畫得好,還要會交際,這就是所謂“三分時間畫畫,七分時間交際”。“比如誰認識了新的畫商,哪有展覽,誰想買畫等等,自己悶在屋裏,畫商是不會來找你的。”伊賢彬説。

藝術“集貿市場”

    事實上,伴隨方力鈞等知名畫家的崛起,知道宋莊的人越來越多,而宋莊也在悄悄起着變化。如果把現在的宋莊和北京另一個著名的藝術集散地“798”相比,伊賢彬認為,前者可以算作“生産基地”,而後者就是“集貿市場”。
    曾經的“798”也像宋莊一樣,有大量的藝術家看中它低廉的房租和靜謐的環境,到那裏過起了創作生活,但是隨着媒體的大量報道,“798”的生活成本逐漸增高,最終許多藝術家選擇了搬離日趨商業化的“798”。“現在宋莊已經建成了許多畫廊,未來這裡也可能變成另一個‘798’。”伊賢彬&&,面對這樣的未來,可能會出現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狀況,有人會無奈地逃離,也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房子高價出租,用得到的錢到別的地方繼續搞藝術創作。“如果宋莊有那麼一天,如果能承擔得起,我還是會保留這裡的工作室。”
    現在的宋莊,用伊賢彬的話説“還處在藝術與商業的磨合期”,在這裡面居住的人們則處在“想被外人關注,又怕被過分關注”的矛盾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