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6-12-20 本報記者:賈立君 呂雪莉 陳俊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隨着青藏鐵路的開通,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産品的藏醫藥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藏藥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展,並開始吸引區內外投資者的目光。據西藏藏醫藥研究院副院長次仁巴珠介紹,鐵路通車後,已經有廣東、四川、浙江的一些企業專程進藏考察,這些投資者尤其對西藏正在研發的新品種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廣州一家企業打算投入8000萬元建藏藥廠,並&&願以800萬元購買一個新品種。
在機遇面前,藏醫藥的産業化發展也凸顯諸多困難。
首先是科研滯後。西藏藏醫藥研究院副院長次仁巴珠介紹説,藏藥基礎研究面臨現代藏藥材的基礎研究、藏藥生藥研究方面的兩大空白。“藏藥的有效化學成分、活性成分究竟是什麼?目前尚不清楚。品種混亂、藥材名稱混亂現象嚴重,同一名稱的中藥和藏藥其成分、藥效是不一致的,不同地方的鑒別方法也很不一致,傳統的和現代的方法差別很大。這些都是藏藥産業化必須要做的基礎工作。
其次,藏藥資源狀況不清。不少藏藥藥材都面臨資源枯竭,亟待採取措施進行保護。比如綠絨蒿,只有在開花時才有藥效。但由於過量的開採,往往是不等開花就被採了賣,資源破壞嚴重。據次仁巴珠介紹,10年前已經有28種藏藥材瀕臨滅絕,五年前統計更是多達40多種。瀕臨滅絕的主要常用品種有綠絨蒿、大花紅景天、高山辣根菜等。
另外,缺乏産業政策的支撐。西藏衞生廳藏醫藥管理處一位幹部説,西藏雖然具有發展藏藥産業的後發優勢,但目前缺少叫得響的品牌。西藏藏藥廠質量部負責人色珍説,西藏藏藥産業布局分散,結構不合理,一些小企業加劇了對資源的爭奪,無序開採,市場分散,品種散亂,造成消費者莫衷一是,無所適從。她舉例説,同一品種的25味珊瑚丸、25味珍珠丸和25味松石丸,僅西藏境內,就有九家藥廠在生産。
一些專家提醒説,甘、青、藏三省區應當走優勢互補的路子,共同打造青藏品牌的藏藥産業,以免在市場中“打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