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淪為金融化之殤
    2010-08-13    作者:黃燁    來源:國際金融報

    盡管中鋼協表達了鐵礦石供需悄然生變的事實,但國內現貨鐵礦石價格近期仍止不住地上漲。8月12日,有數據顯示,現貨市場上63.5%印度粉礦CFR價格(離岸價)上漲到了每噸155美元到157美元,已然超過市場傳聞中力拓等鐵礦石供應商與日韓鋼企達成的第三季度每噸147美元的定價協議。
  客觀來説,國內鋼價近一個月的回暖,給了現貨鐵礦石價格充足的漲價“理由”。商務部市場運作調節司日前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上周,國內鋼價已經連續第三周回升,漲幅比前一周提高1.4%,其中,建築鋼材價格漲幅較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記者比較一個月來的走勢發現,鐵礦石價格的反彈幅度遠超部分鋼材品種的漲價幅度。以高線為例,其漲幅僅為10%左右,低于現貨鐵礦石近一個月來接近20%的漲幅。
  “鐵礦石價格的彈性大歷來都是不爭的事實。但在中國鐵礦石市場上,更大的問題還是炒作。”昨日,蘭格鋼鐵網分析師李釗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最近的鐵礦石漲價中,貿易商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推手。炒作促成的漲價心理預期又吸引更多貿易商加入炒作行列。
  一個側面的佐證是,有消息稱,海關公布的鐵礦石進口企業數達到了204家,遠遠超出了中鋼協公布的有進口資質的112家。此外,海關數據顯示,截至上周,國內主要19家港口鐵礦石庫存量高達7900萬噸,超出了去年中鋼協用以對抗鐵礦石供應商的7000萬噸的庫存量。
  “但從根本上説,市場炒作的源動力還是來自力拓等鐵礦石供應商,以及市場壟斷行為。”李釗進一步指出,一方面,為了維持鐵礦石價格的高位,大礦商通過航運市場的種種操作手段造成中國需求量大增的假像,拉高鐵礦石價格;另一方面,這種拉高礦價的行為又增強了國內炒家的心理預期,繼而刺激礦價上漲。
  “換一個角度説,季度定價協議,即以期貨價格定價的操作方式是造成鐵礦石市場不斷出現炒作的直接原因。這也是鐵礦石金融化之痛。”李釗同時指出。此前,在中鋼協的行業資訊發布會上,中鋼協副會長羅冰生已經指出,現有的定價機制缺乏權威性,不能涵蓋中國市場鐵礦石價格和需求的真實情況。
  此外,海關總署發布的相關報告同樣提到了鐵礦石市場讓人擔憂的市場變化情況:“‘季度定價-鐵礦砂指數-鐵礦砂掉期合約’的金融鏈條正在形成,價格波動的不確定因素將增加。今年以來,三大礦山用與現貨市場高度關聯的季度和月度定價逐步打破鋼企的心理防線,並推動鐵礦砂逐步邁向‘金融化’。”
  不過,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分析師赫榮亮堅信,鐵礦石現貨價格或將在9月面臨調整風險。“首先,煉鋼成本增加,行業開工率持續低迷;其次,國産鐵礦石産量大幅上揚,庫存也持續保持高位。”他認為,在第四季度協議礦價格下滑預期之下,現貨礦價的上漲空間將遭到打壓。
  “如果還是以往年的長協定價方式,現貨市場上的炒作空間將不會像今年這麼大。”李釗指出,但現在,中國的鋼企不得不面臨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
  對于現狀,曾有專家建議,中國應建立自主的鐵礦石價格指數,以對抗現在三大礦商所推行的普氏鐵礦石指數。但李釗卻認為,這種金融化的操作方式並不可行。“首先,從中國現有的情況看,中國尚不能跟上金融化的操作節奏;其次,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鐵礦石市場,中國在謀略方面還不是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的對手。”他説。
  “還是需要著眼于自身。”李釗説。一方面提高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以便在談判中握有更多話語權;另一方面,繼續開拓擁有自主權的礦山,向日本學習,增強權益礦比重,並著力開拓非洲、中東等鐵礦石供應商未完全滲透的市場;此外,堅持自己的節奏,堅決反對鐵礦石供應商不斷推進鐵礦石金融化。

  相關稿件
全球鐵礦石需求疲軟 價格可能"陡降"25% 2010-08-05
全球鐵礦石價或“陡降”25% 2010-08-05
進口鐵礦石企業名單將重定 2010-08-04
鐵礦石暴跌三大礦山或嘗苦果 2010-08-04
武鋼或競購巴西富豪鐵礦石公司 201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