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造與全球製造業復蘇高端研討會15日在京召開,眾多權威人士紛紛在會上&&,“中國製造”正面臨着國際市場的嚴峻考驗,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産業升級已刻不容緩。
“中國製造”面臨雙重壓力
在當天的會議上,新華社副社長、常務副總編輯周樹春&&,由於中國仍處於城市化、工業化初期,可以預見未來十到二十年,製造業仍是中國經濟的立國之本。 他同時&&,如果把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疊加在這樣一個發展目標之上,就會發現中國製造業所面對的是一個十分巨大、十分嚴峻的挑戰:首先是外需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出口帶來的壓力,最近的美國、歐洲和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相對於今年上半年以來的經濟快速擴張趨勢,全球經濟復蘇的動能有所減弱;其次,為實現自身經濟復蘇,各經濟體普遍更加重視製造業的發展,一方面美英等國提出了“再工業化”的口號,另一方面來自印度、越南等國家的競爭趨於劇烈。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也&&,在高端(被美英)擠壓,低端(被印度越南等)替代的雙重壓力下,到處都是“made
in china”的時代已經過去。
創新不足制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新一輪製造業國際格局變遷的背景下,依靠科技創新進行全球戰略布局,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已經刻不容緩。 馬曉河認為,進行“中國製造”的升級,首先要認識“中國製造”自身的問題。産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過度依賴高投入,導致産品附加值較低。 馬曉河説,“有人説中國産業在國際分工中就像一個微笑型曲線一樣,一端是研發、專利、品牌標準制定,另一端是市場營銷、服務,下面是加工製造,中國製造業的大量企業就集中在中間。” 他&&,“中國製造”的另外一個突出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出口産品裏面自主品牌佔的比例非常低,缺乏一些著名的國際品牌。 “中國目前現在世界上是製造業大國,但是中國製造在世界上缺乏兩大體系。一個是像索尼、豐田、本田、通用這種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生産資源的體系;另一個是像沃爾瑪這樣的國際物流體系。”
企業創新將獲支持
對於“中國製造”的以上“症狀”,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支持企業創新是最有效的“藥方”。 周樹春&&,“從全球製造業經歷的歷次轉移軌跡可以看出,每次大轉移都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得以實現,每次大轉移都伴隨着作為跨時代標誌的重大發明和重大創造。” 科技部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進一步提出,必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趙剛説,“歷史證明,科研院所和大學只是提出人才和知識創新,真正的技術創新是企業。從我們國家的通信業、汽車等等行業來看,技術創新真正形成成果的都是靠企業完成。” 馬曉河&&,“國家要建立支持企業創新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對創新企業的融資支持、市場開拓支持,甚至是財稅政策支持,從而切實提高企業的創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