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還是不投?
1月20日,一家商業銀行債券交易員對下單城投債心存猶豫,這只債券的收益率高出同期貸款利率近100個基點,項目現金流、抵押資産等一切正常。 擔憂來自一項即將&&的政策。 1月19日上午,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討論即將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溫家寶總理在講話中提出,“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盡快制定規範地方融資&&的措施,防範潛在財政風險”。 上述內容立刻引起商業銀行人士的高度關注。“可能會有一些規範性的條款,對債市和銀行貸款造成一些影響。”1月20日,一家股份制銀行資金部人士&&,市場傳言上述措施由財政部負責牽頭制定。 此前,有報道指出,2008年初,全國各級地方政府投融資&&的負債總計為1萬多億元,到2009年中,則迅速上升到5萬億元以上,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於銀行貸款。而有商業銀行人士稱,截至2009年末,政府融資&&的貸款餘額約為6萬億元。 截至發稿,本報記者未能&&上財政部相關人士。而多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金融專家、銀行人士均指出,設定合理的負債率水平,控制地方政府負債總量及其財政擔保行為,規範政府融資&&等應是重要組成部分。
政府融資&&何其多?
“現在的融資&&太多。”1月20日,南京博達投資諮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康濤告訴本報記者。康曾為一家大型銀行江蘇省分行投行部總經理,目前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財務顧問服務。 他&&,不僅僅是在傳統的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土地儲備、國資經營等領域,各級政府成立了融資&&,現在還發展到第三産業,如文化等領域。而各級政府不斷設立融資&&的目的是擴大融資規模,因為政府融資需要通過其控制的公司來進行,但一家公司的資産有限,負債規模也存在“瓶頸”,於是地方政府通過不斷新設融資&&取得融資。 目前,全國四級政府融資&&超過8000家。
在掌握各級政府融資&&的大體情況之後,有關部門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要求各地政府予以關注,逐步規範和加強管理。 而來自地方政府的一種觀點認為,政府融資&&沒有金融監管部門想象的那麼大、那麼多,有一些並不屬於政府融資&&,與金融監管部門的專業看法存在不一致。 一位金融專家稱,由於政府融資&&貸款的期限長,存在“前人借錢、後人還債”的現象,對於地方政府官員而言,“誰借的越多,誰在任期內的政績就越大”。 尤其是在2009年,這樣一個擴大投資的絕佳機會。以東部某省會城市為例,當年該市計劃投資400多億元,但實際的固定資産投資規模超過500億元。今年該市提出的目標更高,達到550億元,所需融資的途徑包括財政投入、吸納社會資金、項目自身的融資能力等。 早在2003、2004年,時任某大行江蘇省分行投行部負責人的康濤,為了完成針對蘇南某市的一項政府融資&&貸款,他設計出一套控制政府負債總量的公式。一是,地方政府的負債總額(包括實際負債和或有負債)應該不能超過當年地方財政總收入的70%;二是,當年到期的債務本息總額不能超過一般預算收入的30%。 但在執行過程中,類似的指標並不能約束政府的“胃口”,反而被大大超越。 “地方政府投融資&&的資産負債比例普遍較高,有的高達80%以上,政府隱形債務負擔過重。”交通銀行(8.85,0.02,0.23%)金融研究中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多個融資&&公司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形成“多頭融資、多頭授信”的格局,銀行有時難以把握地方政府的總體負債和財政擔保承諾情況,造成債務管理非常混亂。 所以,“中央政府如果希望規範政府融資&&,不僅要控制其負債總量,還要規範各類&&”。康濤説。
打開政府融資&&“項目包”
規範政府融資&&的行動已經展開。 2009年11月6日,針對一些基層政府出現了政府融資&&公司等主體由財政擔保,向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等社會公眾集資,用於開發區、工業園等的拆遷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現象。財政部專門下發《關於堅決制止財政違規擔保向社會公眾集資行為的通知(財預[2009]388號)》(下稱“通知”)。 《通知》明確要求,嚴禁發生新的財政違規擔保向社會公眾集資行為。地方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量力而行。確需舉債融資的,必須嚴格按照現行法律法規及國務院有關規定辦理。嚴禁違反或規避相關法律的規定,為&&公司向社會公眾集資等直接或變相提供財政擔保。 近日,本報記者獲悉,2010年元旦後不久,財政部等部委向各省級政府下發一份調查問卷——“政府負債調查表”。 言及目前正在擬定的規範措施,一位金融學者建議,核心是規範政府的負債行為,包括財政擔保行為,控制政府融資&&的信用風險,給地方政府設定一個合理的負債率。 交行金研中心&&,歷史上,中國國有銀行曾積累了數以萬億計的壞賬。在産生壞賬的原因中,政策性貸款首當其衝。可見,政府和國有企業並非貸款的“避風港”。 該中心&&,實際上,恰恰是這些具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貸款項目可能産生新的金融風險。其中包括“許多地方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加上各地財政擔保體系落後,監管不到位,銀行難以真實、全面地評估其整體債務水平和項目風險”。 此言不虛,據相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在這些政府融資&&的“項目包”打開後,發現有的項目並沒有現金流,這為日後資産質量惡化埋下隱憂。而在目前近6萬億元的政府融資&&貸款中,絕大部分為項目貸款。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目前需要做的是對存量的政府融資&&貸款進行重新梳理,評估風險,如果風險較大,又沒有足夠的風險緩釋手段或存有瑕疵的,需要盡快補足,有些貸款則可能要收回。”1月21日,一位商業銀行管理層人士説。 “政府&&項目存在潛在風險,但暴露還需要2-3年的時間,最後這一風險能否化解取決於經濟復蘇態勢、土地出讓市場價格走勢等。”1月21日,一家券商研究員&&。
明暗之間
政策未出,市場預期已經成。 “城投債將不好發了,只能另尋他途。”1月20日,某券商投行人士稱。前述股份制銀行資金部人士還指出,信用産品(尤其是城投類的公司債、企業債)的發行,因為風險溢價增高,收益率會飆升,其中的一些灰色地帶,如擔保問題將見光死。 他還擔心,政策&&後,政府融資&&的授信等級將被調低,一些擔保措施不到位、項目現金流不足的存量貸款,其質量將會受到影響,甚至導致貸款五級分類出現向下遷徙的可能。 不過,商業銀行有對抗風險的資本,目前商業銀行的撥備已達1萬億元。 在探討規範過程中的難點時,康濤指出,負債率的設定比較容易,難的是如何給政府編制資産負債表。數年前,為組織一筆高達30億元的城建類銀團貸款,他花了4個月的時間才完成某市的模擬資産負債表。 編制政府資産負債表需要結合三方面的情況,其一,與地方財政部門保持良好的溝通;其二,掌握政府控制下所有融資&&的情況;其三,銀行自身的信貸經驗。 以南方一家中小銀行為例,該行從去年開始梳理政府融資&&貸款。但有些地方政府融資&&不透明,資産分別是哪些,資金如何運用,不會向銀行透露。 “那麼多銀行的資金投入後,具體的資金投向,連融資&&自己都説不清楚,銀行哪能搞清楚。”前述中小銀行高管直言。 他指出,較為現實的要求是,地方政府自主進行負債總量的平衡,明確自身的融資缺口;控制節奏,保證項目建設資金能夠跟上,而政府梳理債務的目的主要是搞清楚可融資的規模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