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與國家發改委對全國光伏産業的聯合調查,將直接促成兩條多晶硅行業發展規定。記者昨日獲悉,工信部將盡快&&《多晶硅行業准入標準》(以下簡稱《准入標準》),並研究制定《多晶硅産業發展指導意見》。 抬高准入門檻,小型企業出局 今年9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等上報的《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産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認為多晶硅等新興産業“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工信部近期會同國家發改委,對全國光伏産業進行了聯合調查。 據了解,《准入標準》將包括企業設立、布局、註冊資本、環保要求、生産規模等內容,細化資源回收、能耗等指標,加強環保要求,確定行業産品質量標準,並將防止職業病、安全生産等納入考量。 工信部要求,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於3000噸/年,佔地面積小於6公頃/千噸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於6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於98.5%、99%、99%;引導、支持多晶硅企業以多種方式實現多晶硅-電廠-化工聯營,支持節能環保太陽能級多晶硅技術開發。 專家:行業“虛擬過剩”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史利民昨日&&,“工信部的深入調研,掌握了一手數據,不僅有利於多晶硅産業修正過去一些不太正確的發展思路,也有利於企業及時調整發展戰略”。 “我個人認為這個行業目前是‘虛擬過剩’,也就是説這個行業並不存在真正的過剩,但如果不加以管理和引導,未來存在過剩的可能。”史利民分析,多晶硅産業早期發展確實過熱,因為有着400%左右的利潤,許多企業及地方政府“一擁而上”,但許多項目處於立項等初級階段,很多項目還分一期、二期、三期。産能目前還沒有完全釋放,沒有出現過剩,起碼到今年年底不會出現。 光伏龍頭企業:實際産量很差 史利民對多晶硅産能的判斷,在企業方面得到了印證。國內光伏龍頭企業無錫尚德的副總裁劉志波對記者&&,當前多晶硅的産能是“計劃過剩”,其實實際産量很差。 “當前國內60%的多晶硅原料需要進口,剩下的40%也不是高端産品和高質量産品。”
劉志波介紹,多晶硅行業的現狀是:總量不過剩,質量比較低,能效和技術水平偏低。“多晶硅的過剩是‘表決心’的産能過剩了,地方政府匯報材料中的産能過剩了。”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國內光伏總産量將達到3500兆瓦,其中薄膜太陽能電池産量為100兆瓦,硅太陽能電池産量為3400兆瓦。依此計算,今年我國多晶硅進口仍需1.4萬噸。“這麼大的缺口怎麼會過剩呢?”
劉志波&&。 工信部:企業要兼顧國際市場 “比起以行政命令規範行業,通過市場規則決定多晶硅産業發展更好一些。”史利民認為,“目前企業發展已不盲目,這個行業也告別了‘暴利時代’,未來將在合理利潤上進行競爭,企業會根據市場微調自身策略”。 工信部則指出,國外市場也非常重要,企業不要單單死守國內市場。未來要研究擴大光伏市場國內消費的政策、支持用國內多晶硅原料生産的太陽能電池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兼顧國際市場。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配套綜合利用、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鼓勵多晶硅生産企業與下游太陽能電池生産企業加強聯合與合作,延伸産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