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底之前,外資戰略投資者所持有的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浦發銀行的股份都已經或將結束鎖定期。市場對於外資股東是否會減持所持股份問題情緒不一,而對於這些外資股東而言,事情已不僅是選擇短期套現還是長期持有的問題了。 中信嘉華銀行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兼策略師廖群對記者説,銀行板塊外資股的解禁問題,其實也就是外資“大小非”解禁的問題,這猶如懸在市場上的“一把刀”。“如果真要減持,也有可能直接在二級市場上每次以0.99%股份、分成若干次拋售。目前還沒有找到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
股東地位之慮
“套現的可能性會有多大呢?它們持有的中資行股份現在都成了‘金牛’産品,盈利貢獻很大。此外,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存在主動性要求,希望在中國長遠發展,因而他們對在中資行的股東排名、發言權都會有考慮。”東興證券分析師王保倫説。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大家都説花旗會賣浦發股權,但有沒有想過賣掉後、花旗能套現多少錢,這些錢本身對花旗又有多大的幫助呢?再説,外資拿到中資行股份有多難,花旗以後也是要在中國長遠發展。”截至今年9月底,花旗持有2.14億股浦發銀行股份、佔比3.78%,為第三大股東。以昨日浦發收盤價14.83元人民幣計算,花旗所持浦發股份市值31.7億元人民幣。而這筆資金對於陷入困境的花旗集團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 一位中資券商投行部人士認為,如果減持所持中資行股份,外資在中資行大股東的排名就有會發生變化。“不同的持股比例,外資在中資行派駐董事、進入戰略委員會等規定都是不一樣的。”
發展新問題
近兩年來,隨着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引資改制上市的完成,股份制銀行入股城商行的“中資入股中資”漸成趨勢,外資行在內地再入股中資行的機會正逐日減少。 同時,隨着越來越多外資在內地成立法人子銀行,正日益面臨着與戰略合作夥伴中資行的競爭問題。“比如,中資、外資控制的其他公司、外資子銀行與中資行的業務風險、風險傳遞。”該人士説。 王保倫認為,由於中外資銀行在內地市場上定位區別,目前尚無明顯競爭情況出現。“外資行在高端、低端客戶方面佔據優勢,而中資行則在終端客戶方面領先。外資行現在一方面進入原來市場空缺的村鎮銀行等低端市場,一方面在對高端客戶服務方面佔據優勢,中外資行之間服務區分現在還比較明顯,激烈競爭格局還未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