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剛剛換上新制服的溧陽市國稅局局長曹忠説:“我們工作理念在轉變,以前是寓服務於管理之中,現在是寓管理於服務之中。”
曹忠説,中國的稅收政策比較繁瑣,稅收調整兌現時間較長,以前企業繳稅靠自己理解,多繳了稅務部門不管,少繳了就有人來查,現在是要服務企業,在政策框架之內為企業合理避稅。以前是先核銷再退稅,現在要先退稅再核銷,及時兌現政策,減少環節,減少手續,減少稅收成本。
面對着節節衰退的傳統行業,困難重重的中小企業,各級政府紛紛&&措施幫助他們共渡難關。
8月初,常州市委市政府要求相關職能部門&&措施,為中小企業減負;9月1日,為減輕企業負擔,江蘇省政府宣布取消包括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費、教育附加費在內的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涉及金額40億元。
9月27日,江蘇省政府下發《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措施十條,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産業集群建設、解決融資難題,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其中,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意見》做了更多部署——省政府拿出1億元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並要求各級縣市也要增加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在年內建立省市縣三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積極推動民間借貸的發展,在全省組建100家小額貸款公司。
7月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無錫視察紡織企業。隨後,國家對紡織服裝行業出口退稅作出調整,由原來11%調整為13%。有消息説,國家正在醞釀&&相關措施應對中小企業困局。
企業主們也開始想方設法消化成本,降低風險。
記者調查發現,以往大量吸納農民工的中小企業,為了控製成本,開始大量減少用工數量。常熟市海虞鎮的一家千人服裝廠,職工已經減少到300人。
老闆娘告訴記者,現在,不好招的是熟練技術工,大部分服裝廠都缺技術好的工人。老闆們都想辦法留住熟練工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勞動成本。
來自安徽亳州的女孩青青一個月前被一位老闆“請”到了常熟,像她這種熟練工一個月保底能拿到1800元。
她準備回家結婚了,可老闆説什麼都不同意,還專門請她們到酒店吃飯,親自開車帶她們在市裏逛了一圈。
最終她和妹妹偷偷跑了出來。怕老闆追來,躲在了汽車站對面的招商城,青青説,“老闆人挺好的,所以我一個星期以後就回來。”
江蘇新凱盛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衛東算是未雨綢繆的企業家。三年前,他花600多萬元完成了公司紡織技改工作。今年,他在公司內部實行部門負責制,部門之間簽合同,公司生産損耗從10%降到了8%,一年下來可以節省2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一年可以節省300噸煤炭,節約資金36萬元。從年初開始,公司裁員,從600多人到現在的500人,想方設法縮短生産淡季時間,減少勞動成本。
張衛東説,公司發展策略也開始調整,以前是做大做強,現在是做強做大,主要是提高産品質量。他預測,今年公司效益要比去年好一些。
“企業好過的時候就要想到不好過了怎麼辦。”張衛東説,他的産品已經拿到了歐盟環保認證資格,主要做德國的生意,“能在德國做,就能在歐美其他國家做生意”。
對於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外貿企業一般提前預測交貨時的匯率,按照預測匯率簽訂合同。幾年來,江蘇金辰針紡織有限公司老闆一直被行業內朋友取笑,他竟然耗資9000萬元搞技改。
“這是值得的,今年我們的生意比別人要好。”江蘇金辰針紡織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翁長興説,去年,他們銷售額3.5億元,今年前八個月,已經達到了4億元。
現在,他們已經建成了紡織、印染一條龍的工藝設備流程,狠抓管理,提高質量,提高成品合格率。
“外部環境是無法改變的,只能通過企業內部挖潛來渡過難關了。”翁長興説,通過加強管理,他們消化了5%的成本。
中小企業面臨洗牌
儘管紡織服裝産業機群初具規模,截至2008年5月底,江蘇省規模以上紡織服裝行業工業企業共9608家,小型企業佔比高達92.5%,大中型企業有僅為7.5%。
與此相關的是,眾多企業仍然處在中低檔産品中競爭發展。幾&縫紉機,十幾個工人的手工作坊比比皆是。
“其實,我們被自己搞亂了,這個行業陷入了惡性競爭,市場亂套了。”紡織廠老闆楊國生説。
常熟招商城的店主們抱怨説,顧客太少,服裝嚴重供大於求,産品更換款式太快,競爭激烈,幾年前只有兩三萬個店舖,現在市場不斷變大,已經有六七萬個店舖了。
“這是紡織服裝企業重新洗牌的好機會,可以規範市場,提高産品質量,加快産業升級步伐。”江蘇金辰針紡織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翁長興説,他曾在常熟市工商聯有過11年的工作經歷。
江蘇省中小企業局一位副處長説:“産業升級是必然趨勢,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的中小企業必然被淘汰,政府不會因為目前的困難而放緩産業升級步伐。”
事實上,各級政府部門態度都很明朗,通過扶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來淘汰差的企業。常熟市經貿委相關負責人説,常熟紡織服裝企業3500多家,數量太多,政府只要把730家規模企業穩定住就行了。
在這一輪中小企業困局中,無錫遭受重創。該市統計局的數據表明,8月,無錫市工業增加值增長2.8%,名列全省倒數第一,紡織服裝出現了負增長,化工原料産量增幅為-63.5%。
在經歷了“太湖藍藻”事件後,無錫加快了産業結構調整步伐,開始實施“騰籠換鳥”戰略,將化工、鋼鐵、水泥、電鍍、印染等能耗高、污染重、危險大的行業整體列入了禁止發展的目錄,將現有化工、紡織染整、造紙、鋼鐵、電鍍、食品(味精、啤酒)等行業達不到江蘇省地方標準以及養殖業中污染排放不達標的,全部列入淘汰類目錄。重點鼓勵電子信息産業等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
無錫市委一位領導幹部在大會上説,寧可忍受陣痛,也要完成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農民工何去何從
江蘇省中小企業局資料表明,中小企業佔全省企業數的99%,吸納了城鄉80%多的勞動力就業,創造了60%多的經濟總量、50%多的稅收。
事實上,對於政府來説,中小企業目前更重要的價值在於解決了大量的社會就業。真正讓政府頭疼的是中小企業産業升級發展帶來的勞動用工問題,大量企業倒閉,高技能的工人稀缺,失業的産業工人如何就業?
“紡織服裝行業産值只佔蘇州GDP總量的7.1%,對經濟全局影響不大。”蘇州市統計局一位官員説,但紡織服裝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政府應重點考慮就業問題。
對於紡織服裝行業來説,産業工人大多是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文化程度較低,勞動技能低下。失業後,即便是他們繼續從事工作多年的紡織服裝行業,仍被老闆們以技能低下拒絕。
企業主們普遍反映,2000元/月工資的工人稀缺,1000元/月工資的工人太多,但他們不需要。
然而,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救助措施尚未關注到農民工的失業問題,也缺乏相關的培訓計劃。勞動部門主要關注轄區內失業者的就業問題。
到底有多少農民工失業,各級勞動部門尚沒有準確的數字。
在這一輪的中小企業洗牌過程中,農民工的利益能得到保障嗎?他們會不會和當年的下崗工人一樣,在工業化的歷程中被他們為之服務多年的企業所拋棄,成為失業者?
“産業升級過程中,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要適當保護。”江蘇省中小企業局一位副處長認為,政府要加快對失業人群的技能培訓,以適應産業升級。
無錫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一位負責人&&,對於目前處於困境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可以通過緩繳勞動保險或者由政府代繳的方式緩解其壓力,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農民工勞動技能的培訓,讓企業騰出手來搞産業升級,減輕就業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