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美式工業鏈完勝中國創意?
    2008-07-21    作者:白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綠眼睛熊貓帶來了夢幻票房。《功夫熊貓》中國內地上映三周,累計總票房超過1.35億元,是內地首部票房過億的動畫電影。
    美式勵志故事成功打開了中國人的錢包,有人説,這盜竊了中國的國寶和功夫。但中國真能製作出自己的“功夫熊貓”嗎?

美式動畫工業鏈

    當熊貓阿寶彪悍的肥臀極有耐心地壓扁雪豹那張酷臉時,電影院裏迴響起富於彈性的慢動作聲,全場哄堂大笑!
    事實上,在阿寶的“尊臀”後,一套精密完整的美國動畫電影工業鏈在分秒不差地轉動。
    “我國並不是拍不出這樣的電影,而是整個産業基礎沒有形成。”南京光榮與夢想動畫公司CEO姚曉明曾去美國考察,在他眼中,美國動畫工業鏈條是從劇本開始的。
    一個好萊塢製片人只要準備一句話(idea),如:“一部關於熊貓和功夫的動畫電影。”當然,這要綜合國際市場的需求、觀眾近年來的審美趣味。
    姚曉明指出,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在於,觀念上,美國的電影首先是一種産品。製片人的idea,和以後將要做的一切,都要回答一個基本問題:觀眾花了7塊半(美國電影票價),跑到電影院去看這個“産品”——看的是個快樂,看的是個夢想。衍生的問題只有一條,怎麼控制這産品的成本,怎樣賣得更好。
    網友黃雯看完電影,在博客上感慨:“看到結尾字幕時,沒看出一個中國工作人員的影子。我出了一身冷汗,老外copy中國東西,太像了。”
    在姚曉明看來,“這很正常”。他介紹了美國動畫劇本生産的流程:美國獨立製片人通常帶着自己的idea,找美國劇作家協會準備劇本。這個成立於1921年的民間行業組織裏包括美國大部分作家。協會很可能根據製片人的“中國風”要求,尋找一位熟知中國元素電影劇本寫作的作家來工作,後期更有平面設計、文化專家等支持配合,確保電影風格。
    接着,協會和製片人認可並確定一名“主筆作家”,這人絕不會在家奮筆疾書,他會迅速組織一套自己的寫作班子,把任務再分配給一些專業的公司或個人。
    這套班子包括:專門寫對話的對話公司,負責角色設定的作家,甚至還有一個專門負責平衡感的人,即精確計算一部電影幾秒鐘之內出現“興奮點”,再將這些“興奮點”有序分佈在整個片子中。最主要的高潮點及大小錯落的其他笑點全是經過精密計算的。
    也就是説,阿寶的屁股在電影的幾分幾秒壓下去,都是平衡感作家敲定的,這類興奮點在一部電影中至少有20個。
    姚曉明強調:“一切都要和成本挂鉤。”他舉例説,如果角色設定作家開始為熊貓阿寶性格設定“暴力、懶惰、正義”等,需要經過測試。測試中發現“暴力”這一性格特點帶來的情節要出現大量武打細節,而動作元素的增多必然增加影片製作成本。出於成本考慮,再將熊貓性格弱化。每個環節上的修訂,讓影片精確設定投入産出比。
    各方合作工作幾週,經過數次修改後定稿。製片人付給作家們的薪酬標準為:半小時的動畫劇本3000到6500美元,加上周薪1500到2500美元。不過,在美國編劇看來這仍然“太少”——美國劇作家協會組織了去年的編劇大罷工,要求在龐大的影視盈利中增加劇作家的薪資比例。
    然而,國內劇本的創作完全沒有此類流程和明確概念,也很少存在分工,同長度劇集稿費約為300元到500元人民幣。

中國動畫電影沒有形成市場

    在姚曉明看來,好萊塢自70多年前起就開始發展這套工業運作模式,早已駕輕就熟。和中國歷來倡導的動畫片“創作”毫無可比性,一切都是在“製作”。
    製片人買好劇本後,先找一位導演及團隊落實這個劇本,同時找發行商,廣告商,投資商,開始簽一系列銷售合同。後者一般先於前者,成熟的美國電影運作時,往往片子還沒做出來,成本已經收回了一半。
    由於動畫電影耗資巨大,往往要好幾個製片商合作完成。但好萊塢的大公司——如製作《功夫熊貓》的夢工廠——資金足夠雄厚,能獨立製片。
    據了解,《功夫熊貓》的製作成本高達1.3億美元,全球宣傳推廣成本更高達1.25億至1.5億美元,而目前我國動畫影片大多只有幾百萬元或者1000萬元預算,無法望其項背。
    “動畫片絕對不是靠畫小人的人完成的。”中國卡通産業論壇秘書長傅鐵錚指出,從動漫生産、動畫片播出到衍生産品開發和銷售,産生利益後再生産,是國際流行的動漫商業模式。而中國最缺一系列與市場匹配的專業人員:投資者、經紀人、管理者、製片人。
    姚曉明投身動畫電影9年,他總結國內動畫電影最大的悖論是:有巨大的動畫電影市場需求,也有很多動畫人才,但中國做不出像樣的動畫電影。國內動畫公司全是幾個人到幾十個人的小作坊,缺乏民營大型資本的參與,“一切都玩不轉。”
    然而,作為“最燒錢”的電影形式,動畫電影面臨的市場環境很殘酷。
    2006年,投資1.3億元拍攝的《魔比斯環》全國總票房僅有300多萬元;2007年的《勇士》前三周票房不過500多萬元。僅以上海地區為例,二維動畫製作成本是每分鐘1.6萬元。但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中央電視台給出的收購價最高,二維動畫每分鐘2000元,附帶條件是終身買斷播放權。有些省級電視台給出的收購價是每分鐘200元,有的低至每分鐘5元。
    市場的嚴重畸形導致人才急劇流失,一些小動畫公司別無選擇,大多給國際公司代工。
    “描一條線或填一塊顏色,不誇張地説,這和流水線上給牛仔褲縫邊的工人沒有兩樣。”姚曉明痛心地指出,很多動畫從業者長期從事這類勞動,成為外國公司的廉價勞動力。
    同時,民間投資人的挫敗,傷害了民營資本的熱情。傅鐵錚説:“中國的動畫要發展,必須靠民營企業,而且必須讓他們賺到錢!”

“規格”還是“規模”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今年發布《關於加強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從5月1日起,全國各級電視台所有頻道國産動畫片獨佔的播出時段,由原來的17時至20時延長為17時至21時。推動原創産品也是國內多數動漫産業基地衡量業績的主要標準。
    這些措施都將鼓勵和倡導産業鏈前兩個環節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資金也多集中在産業鏈條的前期環節。然而,恰恰是後面的環節,才是國際動漫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國際動漫企業建立品牌、開拓市場的必要因素。
    “要解決中國動畫電影的問題,必須走國際合作製片的道路。”傅鐵錚&&。
    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在去年5月的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致辭時特別指出,在中方控股51%或中方佔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允許外資進入電影製作、放映領域,鼓勵中外合作製作電視劇、動畫片和電影片。
    一位民營動畫企業負責人分析,國家更強調原創動畫,並未在國際合作上給予更多的配套扶持。而從國際資本角度出發,在目前條件下和中方合作投資進入國內市場,對外資吸引力不大。
    “我們想發展規格,但主管部門更在乎規模。”他説。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2002年到2006年,全國動漫製作機構從120多家猛增到5400多家,僅江蘇一地,就有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國家級動漫基地”,主管部門每年按分鐘數統計原創動漫的發展情況。
    但有觀眾在看完中國的“原創動畫片”後質疑:所謂民族性,難道就是讓動畫片主角都穿上紅兜肚?
    中國動畫呼喚的創意,在姚曉明看來,應該基於對商品的了解,進行一系列的基礎訓練,“劇本創作絕不是看文學學得好不好。”但現在一擁而上的高等院校動畫專業閉口不談製作,只談創作,“都忙着要培養大師”。
    “動畫電影背後都是經濟問題。”傅鐵錚説,中國動畫人最津津樂道的“三最”是:最早發展動畫片、動畫類型最多、在國際上得獎最多,但中國同時也是最沒有民族動畫電影精品的國家。
    和觀眾追捧的現象相反,《功夫熊貓》在專業影評人那裏得分不高:“這些電影被打上了鮮明的公司符號,口味都差不多。”中國學院派動畫人多致力於精品創作,常在國際上得獎。
    不過,一位業界人士對不計成本製作的中國動畫短片頗有微詞:“把他們放到市場裏試一試!”

  相關稿件
中國動畫産業能否拍出《功夫熊貓》 2008-07-07
熊貓會功夫成龍擋不住 2008-06-30
功夫熊貓擊中國産動漫軟肋 2008-06-26
接軌世界辦好奧運還需“軟功夫” 2008-06-25
工資與CPI:功夫在“挂鉤”之外 2008-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