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市場近期接連遭遇“倒春寒”襲擊。自今年1月份一款理財産品爆出“零收益”後,“零收益”、“浮虧”便成為銀行理財産品揮之不去的陰影。 與此股寒流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銀行理財産品近年來呈現出的爆炸性增長。繼2006年翻一番後,2007年銀行累計發行人民幣理財産品1302隻、外幣理財産品1760隻。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推出勢頭不減,僅一季度就發行了921隻。 一方面是市場的勃興繁榮,另一方面卻是風險頻頻暴露。對此,有關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盡快制定出理財産品的統一監管基準,將銀行理財産品納入規範管理之下。
收益危機接連引爆
今年初,一家商業銀行推出的一款人民幣理財産品最先爆出“零收益”。在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下,投資收益居然會是零,這讓眾多投資者心頭感覺比較“窩火”。 此後,在國內外市場低迷之際,“收益危機”接連在銀行理財産品中發生。其中,某銀行的“利財通”投資産品系列1一度累計浮虧超過60%,進入3月,某些銀行的部分QDII理財産品浮虧超過20%;而民生銀行的“港基直通車”四個月虧損達一半,陷入清盤境地,更是將銀行理財産品推入爭議漩渦當中。 除銀行係QDII,與其一同營造了2007年銀行理財市場繁榮氣象的“打新股”産品,也無法獨善其身。由於前期A股持續下跌,中國太保等新股相繼跌破發行價,直接影響到了銀行發行的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的收益能力。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的報告顯示,截至3月底,共有12款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到期,平均年收益率僅為12.21%;而在2007年,銀行新股申購類理財産品平均年收益率高達18.5%。 以近期發行上市的中國鐵建為例,建行、招行等多家銀行都發行了以該股為打新目標的理財産品。公告顯示,其最終的收益率僅在0.12%至0.14%之間,甚至低於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換算而來的“15天收益率”0.16%。
風險提示不足引爭議
在眾多投資者的心目中,銀行理財産品往往意味着安全、穩健;而這些産品近期集中的風險暴露,卻打破了這種思維慣性。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和香港市場均出現劇烈波動,道琼斯指數最高跌幅達19.4%,香港恒生指數最多也跌掉35%。由於銀行係QDII産品大多投向香港和美國市場,損失難以避免。同時,國內A股市場的連續暴跌,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打新”收益。 但市場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銀行理財産品引來的眾多爭議,銀行對預期收益率的過分強調和風險提示的不到位,是招致投資者爭議的重要原因。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銀行營業網點隨處可見的理財産品宣傳冊上,其顯著位置通常都會標明“預期收益率高達多少”、“上不封頂”等誘人字眼。“預期收益率15%至18%”的字樣,也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最低收益也有15%。但實際上,這往往是一種産品在情況最好時才能達到的收益率。 不僅如此,由於銷售業績的壓力和同質産品的競爭,銀行的客戶經理在宣傳産品時很少會主動提示風險,或者只是輕描淡寫地説“風險不大”。這種信息不完全也體現在之後的信息披露上,投資者只能從銀行網站上獲取定期的産品凈值,而對於産品的具體運作、凈值變化的説明、近期的風險因素等都沒有獲知渠道。這與開放式基金嚴格的信披制度相比,缺陷明顯。 此外,銀行理財産品的設計能力也受到了投資者的質疑。如最早爆發“零收益”事件的某理財産品的標的股票為建設銀行、中國人壽、中銀香港和招商銀行;這四隻股票波幅越一致,投資者越能獲得高收益,反之越低。專業人士分析,如果設計者能夠判定招商銀行的高成長性和建設銀行藍籌股的穩定性,就不會設計出這樣一款産品。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也認為,導致“零收益”的根本原因是,上述股票的走勢偏離了當初産品設計者的預期。
盡快統一監管基準
“政府監管部門需要盡快制定統一的理財産品監管基準,將銀行理財業務從産品設計、信息披露到營銷手段等,都納入規範的監管之下。”趙錫軍針對理財産品市場現狀提出建議。 隨着居民財産性收入的增加,我國理財市場日趨繁榮。但長期從事傳統存貸匯兌業務的商業銀行,面對理財産品所涉及的證券、外匯等市場,在風險判斷、産品設計管理上的經驗不足,操作不規範,為理財産品埋下了危機隱患。另外,投資者對高收益的盲目追求和對理財産品風險認識的不足,也是銀行理財産品糾紛眾多的原因之一。 對此,趙錫軍&&:“在銀行、投資者尚未完全具備風險識別和判斷能力的情況下,目前的監管顯然為市場提供過大的自由度,理財産品橫跨銀行、信託、證券、保險等多個行業,在目前分業監管的背景下,很容易産生信用風險,這對銀行理財産品市場風險的控制非常不利。”
針對廣受詬病的銀行理財産品營銷宣傳問題,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李要深&&:“理財産品不是無風險的銀行存款和國債,商業銀行應承擔起將複雜的交易結構和風險水平告訴投資者的義務,讓投資者在購買産品時清晰地了解收益與風險的對等性,信息的透明對銀行和投資者都是必要和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