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新人賽”:看你能不能與工人打成一片
    2008-03-31    作者:彭冰 焦旭鋒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有人説:“進了國企就相當於成了半個公務員。”在諸多應屆大學畢業生眼中,一個處於迅猛上升勢頭的“國字號”企業,意味着令人羨慕的“金飯碗”。
    中國北車集團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令人翹首的大企業。“應聘者太多,每年我們都是‘扒拉着挑’。從現代化國企的用人需求來看,當今大學生往往存在若干通病,如果不能及時自我調整,很難在職場新人賽中勝出。”該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周學鋒説。

不願意深入生産一線,等於拉後了事業的起跑線

    據了解,長客股份每年都要去一類一級院校組織校園招聘會。“每年能進入長客的本科生有100多個,剛來的學生往往認為車間比較艱苦,不願意去一線,他們希望直接進入研發中心工作。”周學鋒説:“不想深入一線,是大學生的第一大通病。”
    作為長客股份的技術骨幹,常振臣博士自2004年進入企業後,大量時間都是在一線度過的。“有一次數據顯示列車牽引力不足,大家還站在邊上討論呢,常博士已經縱身跳下地溝直接檢查了。”常振臣的同事張國芹告訴記者,包括鐵道部領導在內,上上下下都對常振臣豎大拇指。
    “既有過硬技術,又有創新能力,還要能埋下頭來扎紮實實深入一線,這樣的人最受企業歡迎。”周學鋒説,“一名博士尚且能躬身生産一線,本科生有什麼資本説不呢?”
    “不了解産品是如何在流水線上一步步走下來的,不熟悉工廠的運作流程,不體會工人製作過程中的感受,就不會知道切實可行的技術改進方向。我認為,在基層最少要做3年,然後再調到一個較高層次的部門去,這樣才會成長快,並形成公司的人才良性流動。”周學鋒告訴記者。

不能與工人打成一片,等於丟失了最寶貴的資源

    新來的大學生都要被安排到生産一線見習一年,一年中表現突出者,才會被選拔到新的正式崗位上去。“有的大學生知道怎麼深入一線,他們認真去發現問題,與工人打成一片。可也有的學生不善於與人打交道,還有的自以為受過高等教育,瞧不起工人。”周學鋒強調,“與工人的關係”是一線大學生要過的頭一關。
    周學鋒説:“工人師傅每天在一線生産,通常也都有很多非常實用的小發明小創造。與工人相處融洽,他才會把多年累積的經驗告訴你。工人一般不善於總結,理論根底不深,但如果他樂於把實踐經驗告訴你,雙方一結合,成果就出來了。實際上很多工程技術人員的成果都是這麼得來的。”
    吳迪迪創造的“終端電阻”掃描法,就借鑒了一位老師傅的校線方法。2005年開發北京地鐵5號線的工作中,為了檢測傳輸線的質量,吳迪迪把整根線一起檢測,但一條線上有很多個接口,一旦發現問題,要一個個排查,工作量非常大。同班組的老工人教她把線上的連接器斷開,分成一段一段排查。後來,在使用線纜分析儀掃描連接網絡系統的總線時,吳迪迪根據老師傅的經驗,和團隊試着用終端電阻把總線分開,控制檢測範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長客調試車間主任齊志新手下的技術團隊全部是由畢業兩三年的大學生組成的,他説:“新人來到一線是在為將來打基礎,工人是他們新的老師,教他們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這些經驗非常寶貴。”

不主動給自己加碼,等於把機會讓給了別人

    新人的第三大通病是“主動意識差”。對這個現象,已參加工作4年的電氣設計師張國芹深有感觸:“有時候,領導給新來的大學生佈置任務,他們竟然會因工作量大而理直氣壯地拒絕!”
    2003年,張國芹從華東交大畢業來到廠裏。“剛開始我確實以為自己搶了個金飯碗,可實際上國企的工作狀態跟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別説上班時間,甚至8小時之外,大家也都在拼,學外語、背資料,在這種環境下,你不主動上進,準會被落下。”
    的確,“主動給自己加碼的人”,才有更多脫穎而出的可能,滕萬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2年小滕進廠之初,部門領導要求新員工必須熟練掌握一種軟體分析工具,而小滕卻把市面上相關的4種軟體全都“啃”了下來。2003年起,廠內模型設計的工作量驟然增加,技高一籌的滕萬秀“游刃有餘”,創造出一系列令人拍手叫絕的作品,很快被連續兩次破格提拔。
    “工作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它包括努力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精神理應是年輕員工身上寶貴的財富。”周學鋒説。

  相關稿件
首家中國企業登陸歐交所創業板 2008-03-27
石油國企的效率更應被追問 2008-03-26
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活水在哪 2008-03-24
國企掌權人何以“監守自盜” 2008-03-21
漲價壓力下中國企業探尋突圍之道 200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