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區校長違規使用義務教育資金背後的隱痛
    2008-03-24    作者:張文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月29日,寒風刺骨、細雨濛濛。汽車爬過一道道山梁,終於到達雲南省彌勒縣西二鎮中學,校長張強已經在校門外等待了。他白凈的臉在寒風中凍得通紅。
    位於彌勒縣西部高寒山區的西二鎮是一個經濟貧困的鄉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387元。這個鎮幾乎沒有一塊平地。記者在西二鎮中學看到,除了一個不大的操場是平的,教學樓、宿舍樓、辦公室全部順山而建,上上下下都要爬坡。
    不久前,雲南省審計廳對該省紅河和德宏兩個州的12個縣(市)2006年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中免學雜費和補助公用經費的到位、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審計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張強所在的西二中“2006年從‘一免一補’經費中支出55位教職工到北京及華東5市學習考察費用12.31萬元,佔該校當年所得‘一免一補’資金的40%”。
    “讓老師們出去考察學習是我們校務會12個人集體決定的。對於審計結果,我會積極配合上級部門整改。檢查已經寫上去了,不知道下一步會怎樣,不過我心裏很坦然,畢竟讓老師們出去開了一回眼界。”張強説。

從上個世紀建校以來老師們只去過一次昆明

    清晨,西二中50多名教職工第一次站在天安門前,看著國旗莊嚴升起。
    “太興奮、太激動了。”數學老師董桂萍想用更多的詞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但想了半天沒想出來,然後説:“太震撼了!”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一年多,但董桂萍一説起2006年暑假那次北京和華東5市之行,就一臉笑容。那是她第一次出省。他們去了清華大學、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南京“30萬死難同胞紀念館”、上海香山中學等,拍了不少照片。一位語文老師説:“我把盧溝橋的石獅子用數碼相機拍下來,回來上課時放給學生看,課一下子就生動起來,學生很愛聽。”
    這次考察每個人花費3208元,除去個人承擔600多元外,學校為55個教職工共承擔12.31萬元,費用從“一免一補”教師培訓經費中支出。
    2007年7月,根據雲南省審計廳的審計結果,彌勒縣財政局、彌勒縣教育局聯合發文,“對違規使用教師培訓經費且違反財務規定拆分發票報銷的學校校長進行了批評教育,並責令其改正”。11月21日,西二中55名教職工將學習考察費用全部如數退繳。
    儘管有老師抱怨:“為什麼別人也有去的,我們一去就有問題。”但他們同時也認為,“交回去也沒什麼,反正這錢是自己用的”。
    “老師們都很善良,這件事情後他們仍然一如既往,沒有人消極怠工。”張強説。
    彌勒縣教育局局長李保生説:“財務和法律知識的欠缺,是造成西二中違規使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原因。”
    對於有人提出對張強進行行政處分,李保生堅決不同意。他説:“那樣做等於傷害了大量的農村學校的校長和老師。”
    張強1992年從紅河州師範學校畢業後到西二鎮中學擔任語文老師,從2004年起任西二鎮中學的校長。張強上任後,西二中中考成績逐年上升,到2007年中考,西二中總分上500分的學生是彌勒7個鄉鎮中最多的。
    作為教育局局長,李保生深知農村校長的艱難和教師生存狀態差、生活質量低的現狀。他的電腦裏就有一份全縣22所中小學“師生飲水困難情況登記表”。
    在農村,大部分學校分佈在山區和半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閉塞,工作環境條件差。由於現在教師宿舍已不列入學校建設範圍,許多農村教師沒有房子,都是租房住。有的學校沒有辦公室,老師們在家裏“拉條凳子就在床邊改作業”。
    大山阻隔的不僅是交通,更重要的是阻隔了教師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
    張強告訴記者,西二中從上個世紀建校以來,老師們就只去過一次省城昆明。而他也是到了2005年當上校長後由縣裏組織去了北京一趟。而在此前任教的12年裏,他從來沒離開過西二鎮。“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
    “都21世紀了,作為一個教師,還沒出過縣、出過省,怎麼給學生講課!”張強説:“長期在山區,老師們信息不靈,無法及時獲得新知識,觀念落伍、眼界狹隘。隨着城鄉差距的加大,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如果得不到提高,農村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將面臨着很大的瓶頸。”

昆明市城區和縣區2007年中考成績差距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張強的這種擔憂,正是目前農村義務教育遇到的困境。
    李保生説:“即使是在農村,人們也想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果鄉鎮中學的教學質量不好,很多人就會想辦法找關係到縣上去讀中學。每年秋季招生時,都是縣屬中學校長最頭痛的時候,也是我這個局長最頭痛的時候,來找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們有條規定,教育局任何人不得向各個學校的校長打招呼。”
    雲南省人大代表、昆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與發展研究室主任謝家放也在關注這一問題。他説:“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也在農村。但是不能不看到,農村教育無論在教育理念、教師隊伍、課程資源、文化素養等方面都還很落後。”
    謝家放曾對昆明市城區和縣區2007年中考成績作過比較,僅從各科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兩個指標就可以看出主城區和縣區之間有很大差距,有的科目主城區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幾乎是有的縣區的兩倍。“這種差距到了令人難以相信的程度。”謝家放説。
    分析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謝家放認為,主要是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不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絕大多數是在傳統教育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由於長期置身考試教育的包圍中,缺乏定期的脫産培訓制度,加上長期超負荷運轉,使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受到限制和影響。
    他曾經作過的一個調查顯示:近70%的農村中小學教師與城市及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中間存在壁壘。

走出去培訓的機會太少 農村教師渴望“洗腦風暴”

    雲南省思茅市景東縣教育局副局長李卓娟對此深有感受,她説:“農村教師培訓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她指出,根據2006年下發的《雲南省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管理暫行辦法》,“教師培訓費按照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的規定,在一些財政收不抵支的縣根本無法落實,就算是能夠落實的學校,“5%的安排”也不能滿足幾個教師的培訓。即使現在提高到了10%,也仍然是捉襟見肘。
    李卓娟説:“我曾經帶着20個校長去上海培訓,那是上海方面給我們的一個扶貧項目,每人的平均費用為1萬多元,由對方全額承擔。如果沒有這樣的項目,我們根本出不去。”
    當時李卓娟還是景東縣第一中學的副校長,那是她工作15年後第一次到省外學習。20個校長中,大部分也都是第一次出去。李卓娟説:“培訓成本太高了。讓教師走出去接受培訓難,請專家來學校培訓也難。現在一個專家一小時講課費三四千元,學校無力承擔這些費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工作主要是在市裏和縣裏進行,由當地的師範專科學院承擔培訓任務,這些搞教師培訓的教師,大多是從學校骨幹教師中選拔出來,基本上是教師中的佼佼者。但是許多教師反映:“培訓者水平不高”、“例行公事,針對性不強”、“脫離實際,難以應用”。
    “這種封閉的、內循環狀態的市縣級層面教師培訓工作基本流於形式,達不到培訓效果。”謝家放説。
    雲南省青少年基金會2007年在調研中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他們在《雲南希望工程需求與深化拓展調研報告》中説:“中小學教師‘近親繁殖’現象嚴重,教育觀念模式化,教師州、縣際流動少,形成思維定勢。”
    針對這一情況,2007年雲南青基會在臨滄、昭通、楚雄開展了“希望工程送教上門”活動,邀請國內知名教師對當地教師進行培訓,活動在農村教師中引起的反響出人意外,當第三次在楚雄舉行時,沒有分配到免費名額的各縣教師自費前來聽課,把禮堂擠得水泄不通。名師授課讓聽課者驚喜不已,有的甚至淚流滿面。一位教師説:“教了10多年的書,還不知道枯燥的課能這樣生動地講。”
    無論是去北京、上海還是接受“希望工程送教上門”的培訓,教師們都把這種培訓稱為“經歷了一次洗腦風暴”。他們甚至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相關稿件
在澳大利亞感受研究生教育[圖] 2008-03-20
紅粉筆鄉村教育計劃2008年度活動啟動 2008-03-20
將教育公平進行到底 2008-03-20
喬正孝代表:重視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中的問題 2008-03-18
中國教育:用發展促公平 200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