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年初,由於煤炭進入消費旺季,以及南方大範圍降雪的影響,煤炭價格在短期內出現了快速上漲。
在中轉地秦皇島,主要煤種的價格在1月份均創下歷史新高,與一個月前相比,漲幅均在20%左右。尤其引人關注的是,這次煤價加速上漲,是在2004年以來煤價連年走高的基礎上出現的。煤炭是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品種之一,佔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的70%左右,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煤價為何一漲再漲?
供求“緊平衡” 拉動煤價上漲
煤價走勢與其價格形成機制密切相關。回顧我國近年來煤價形成機制的變革,是一條清晰的市場化路線。
計劃經濟時期,煤炭價格由國家統一制定。價格改革始於1993年。首先被放開的是電煤以外的其他煤炭銷售價格,而佔煤炭消費50%左右的電煤則處於“計劃煤”與“市場煤”的雙重價格體系之下。2004年,國家提出“煤電聯動”方案,在電價調整後,電煤價格由市場供求雙方協商決定。但由於多方面原因,電煤價格並沒有馬上走向市場化,但長期存在的雙軌價格逐漸收攏。2007年,徹底取消延續了50多年的由政府組織産運需企業召開訂貨會的作法,初步形成了在國家宏觀調控指導下,由供需雙方企業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自主銜接資源、協商定價的機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供求關係成為煤價走勢的主要決定因素。從煤炭消費結構看,電力、冶金、化工和建材是主要耗煤産業,這四大行業煤炭消費量約佔總消費量的70%左右。這些行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使得煤炭需求高增長勢頭不減。2007年前三季度,火電、焦炭、粗鋼、水泥行業的累計産量同比增幅分別為16.7%、19.4%、17.6%、15%,遠大於同期原煤産量11%的增長率。一方面是煤炭需求大幅增長,另一方面,由於國家關停中小煤礦,限制煤礦産能快速擴張,以致煤炭供給增速的放慢;加上鐵路瓶頸因素的長期存在。諸多因素疊加,使得我國煤炭的供需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
山西一家煤礦的負責人向記者回憶煤炭市場近年來的變化時説,煤價從1997年開始一路下跌,直到2001年才觸底反彈。到2004年,缺煤問題開始凸現,此後儘管各家煤炭企業産量一增再增,2007年全國煤炭産量比上年增長8.2%,卻都不能改變煤供應緊張的局面,煤價也一個勁兒地往上漲。
煤價上漲帶動煤炭企業效益大增。山西晉煤集團副總工程師、計劃處處長常新富告訴記者,2005年晉煤集團的生産經營總額為182億元,2006年為225億元,2007年則會達到300億元。之所以能連上&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煤價的上漲。2005年,晉煤集團商品煤平均售價為每噸339元,目前每噸售價已接近380元。
專家預計,2008年全國原煤産量的增幅基本與上一年持平,全年的産量將達到27.3億噸左右,而社會煤炭需求將達到27.28億噸。煤炭市場供需將總體平衡,個別地區和煤種略微偏緊,煤價仍有望維持高位運行。
“完全成本” 體現資源稀缺性
煤價不僅反映市場供求關係,也開始逐步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政策性成本的體現,是支撐煤價不斷走高的另一重要原因。
以前,我國的煤炭礦産權大多通過無償劃撥取得,安全、環境和轉産成本也一直沒有計入煤炭的正常成本,不僅沒有充分體現資源價值,也造成採煤的資源損耗無法補償、環境破壞無法修復。對於很多國有煤炭企業而言,還存在歷史包袱越來越重,資源枯竭型礦轉産進展緩慢,礦區就業和再就業困難等問題。
在山西,記者聽到這樣一個例子:山西太長高速公路有1公里路段,本來修這段路只需要2000多萬元,就因為處在煤炭採空區,就需多花3億元。煤礦的環境損害成本由此可見一斑。
針對這些問題,我國開始推行礦産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煤炭行業作為試點率先進行改革。2006年9月,國務院批復山西、內蒙古、安徽、山東、陜西等8個煤炭主産省(區)成為進行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試點地區實行煤炭資源探礦權、採礦權有償取得制度。資源稅、資源補償費等改革也在醞釀之中。
另外,山西省今年開始對煤炭行業實行可持續發展試點。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徵收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建立煤礦轉産發展資金,將這“三金”和企業繳納的礦業權價款都計入生産成本,從而在原來核算體系中的“生産成本”之外,加上資源、環境、生態和轉産成本,形成煤炭生産的“完全成本”。
常新富告訴記者,煤炭資源有償使用政策實施前,晉煤集團的資源價款只有0.56元/噸,之後則要達到10元/噸,如果再考慮“三金”,成本上升更明顯。據統計,山西地區煤炭2007年底生産成本較2006年初上升70元左右。
成本上升對企業經營帶來一定壓力。2007年前三季度,煤炭行業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為30.31%,比上年同期下降4.82個百分點,這其中主要原因是政策性成本升幅超過了煤炭價格升幅。
政策性成本的上升,使企業更加認識到資源的珍貴,加大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力度。常新富告訴記者,晉煤集團這幾年在煤層氣的利用方面下足力氣,2008年晉煤將形成日液化125萬立方米標準狀態煤層氣能力,成為全國最大的煤層氣液化基地。目前,晉城大街上行駛的出租車“喝”的不是汽油,而是晉煤的液化煤層氣。
“豆腐運成肉價錢” 煤價形成機制有待完善
煤價上漲,並不完全是由於煤炭生産成本提高造成的。我國煤炭銷售中間環節多,目前銷售中間環節費用上漲幅度大,非煤成本上升是煤價上漲的重要原因,“豆腐運成肉價錢”。據了解,2007年之前,煤炭的海運合同價格在每噸40元到50元左右,現在則已創出了超過100元的高價。
以1月份這次的煤價上漲為例,流通環節的煤價上漲20%,卻沒有引發生産地煤價的同步上漲。1月底,山西大同6000大卡動力煤坑口價環比上漲15元/噸,漲幅僅為4%。同期,山西省其他主要地區煤炭火車車廂交貨、含增值稅的價格約上漲0—15元/噸,漲幅在3%以內。而山東、安徽、陜西等地的動力煤出廠價並沒有出現明顯上漲。煤炭坑口價和中轉地價格之間的價差擴大明顯。
煤企、電廠、電網這一産業鏈條上的利益關係沒有理順,由此引發的“煤電之爭”,多年來一直引人關注。2005年,我國&&了煤電價格聯動政策。根據該政策,如半年內平均煤價相比前一週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則相應電價也應作調整。由於宏觀調控的需要,1月中旬,政府決定不上調電力、成品油等産品價格,而煤炭等産品價格卻繼續上漲,2008年主要産煤省煤企與電力企業簽訂的電煤合同,平均每噸煤的價格上漲了30元以上。這種情況下,電煤價格自然成為煤電雙方爭議的焦點。
針對這些矛盾,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2008年煤炭産運需銜接會上&&,對近年來國家和地方&&的一系列擴大煤炭成本支出、推動價格上漲的政策因素,凡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經國家批准的,應予執行。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經國家批准的增支政策,煤炭企業應在自我消化的基礎上,與用戶企業充分協商調整價格。
專家認為,煤價形成機制的完善,需要與電力、鐵路、港口等相關行業的改革共同推進。另外,目前我國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較大,穩定價格總水平、防止價格結構性上漲演變為嚴重通貨膨脹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煤炭價格的調整,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又要服從國家宏觀調控大局,兼顧下游行業的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