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必須破解的現實課題
我國目前有許多上世紀建造的住宅,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制約,絕大部分建築圍護結構和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差,其中有部分住房,冬天雖有暖氣但室溫仍只有12—13攝氏度。夏天室內溫度則很高,外墻墻體結露發黴嚴重。但從住宅使用壽命上看,這些住宅仍將有20—30年的使用期。如何維護這些老房子,不僅關係到能否降低建築能耗、減輕沉重的能源負擔,更關係到能否滿足百姓居住舒適性的要求。
建築能耗是全社會能源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建築能耗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約佔30%。在目前中國建築業蓬勃發展時期,節能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也尚未找到一種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方面都合適的既有建築改造模式。這預示着中國未來的城市能源消耗和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如何降低以往建造的非節能建築能耗,的確是一個必須破解的現實課題。
吳女士家中為何溫暖如春
記者最近來到北京市惠新西街小區,欣喜地發現在中德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小區12號樓的外墻粉刷一新,外窗也更換了新型斷橋鋁合金,美觀、保溫、耐久,而且環保。住在14層的吳女士家中溫暖如春,吳女士興奮地説,今年室內溫度比往年高不少,再也不要穿棉襖和棉鞋了,電暖器派不上用場,馬路上傳來的噪音也小了很多。
惠新西街12號樓建於1988年,為內澆外挂預製大板結構,屬於典型的非節能住宅,北京市申請將其作為“中國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項目的示範工程,目前已全面竣工。工程共花費400萬元人民幣,由北京市建委、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北京住總集團和居民各出資100萬元人民幣。
北京市既有住宅中尚有9000多萬平方米的非節能建築,這些非節能住宅平均每平方米採暖耗熱量指標,是現行建築節能設計標準的2.17倍,造成了大量能源浪費。在全國既有的400億平方米舊建築中,95%以上是此類高能耗建築,而改造非節能建築工作可謂千頭萬緒,資金、技術、環保意識和方法等等,錯綜複雜。因此中國政府在制訂建築節能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加快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步伐,通過試點探索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方法、融資的模式,評估節能改造的綜合成本和節能效果。
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有潛力
“中國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項目於2005年11月正式啟動,是建設部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共同策劃並具體實施的政府間合作項目。德國政府通過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為項目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為中國引進國際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理念、能耗檢測技術,並確定中國北方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試點城市,實施示範工程。
德方項目主任徐智勇先生説,環境保護和能源管理已成為中德發展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合作都遵循參與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取得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最佳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