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野生食用菌産業從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起步,至今已發展成為年出口創匯逾億美元的産業。但是由於受近期國際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我國野生食用菌出口價格也隨之下跌。由於無節制的開採,我國野生食用菌的數量日趨下降,整個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存在着資源緊缺的問題,野生食用菌産業面臨着“供銷兩難”的境況。
“出口依賴症” 成為野生食用菌産業軟肋
9月份是雲南省野生食用菌上市的旺季。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野生食用菌市場上,松茸、竹蓀、牛肝菌、雞樅等野生菌大量上市。
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霍建國介紹,我國野生食用菌産業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起步,目前已經形成年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産業。僅雲南省2006年野生食用菌出口量就達到7200多噸,佔全國總量的70%,創匯8800多萬美元,鮮松茸出口量佔全國的80%以上,牛肝菌幹片出口量佔全國的58%,塊菌出口量佔全國的45.6%,野生食用菌成為雲南省繼煙草之後第二大出口農産品。
“但是2006年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以後,中國産的松茸有三例被日本檢出乙草胺超標,導致中國松茸及製品被實施‘命令檢查’,中國松茸産業遭到重創。”霍建國對目前我國的松茸出口狀況&&擔憂。
松茸出口受阻造成的損失首當其衝是雲南省。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特産部主任助理劉自強説,往年雲南松茸出口日本價格每公斤達到50至60美元,而今年的價格才30至40美元,只有往年的2/3。同時,雲南的牛肝菌等菌類在歐洲市場也面臨着類似的問題。
野生食用菌能否結束無序開採的歷史
據了解,在利益驅動下,雲南省野生食用菌産地的農民一到採菌的季節就紛紛上山,有時同一片山林一天就有幾批人去翻找,誰先碰到,誰就“一鍋端”,無論大小全部採掉。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霍建國説,我國對野生食用菌資源的開發,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野生食用菌資源遭受嚴重的破壞。以松茸為例,2000年松茸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瀕危保護物種,對松茸出口實行了瀕危物種的進出口管理。雲南省本來是世界上松茸最大産區之一,但是由於采收缺乏科學,雲南松茸主産區生長的松茸數量,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遞減。
“而目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還有一定難度。”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朱萍説:“野生食用菌幾乎還是依賴自然生長,還不能大規模産出。”
産量不斷遞減使企業的發展受到資源不足的困擾。昆明菌苑公司市場部經理張利菁説,現在有些野生食用菌資源很緊缺,比如羊肚菌在法國很暢銷,但是我們卻組織不了貨源,只好把訂單推掉。
“無序採摘不但使野生食用菌的産量遞減,也使野生食用菌的産值大打折扣。”張利菁説,以松茸為例,6厘米以下的“童松茸”只要再保護幾天就能達到標準菇,而兩者的價格相差幾倍。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林業科技研究所調查的數據顯示,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松茸收購市場上,6厘米以下的“童松茸”所佔比例平均達到40%以上,楚雄彝族自治州每年因為採集“童松茸”造成的損失在3000萬元左右,其他野生食用菌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特産部主任助理劉自強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對當地的野生食用菌進行統一管理和規劃,從戰略角度對待野生食用菌資源問題,合理保護開發野生菌資源。
“姍姍來遲”的國內市場能否成為“消費支柱”
朱萍説,除了出口,目前野生食用菌大多還是在産區內自産自銷,國內市場還比較薄弱。
據張利菁介紹,目前國內野生食用菌消費還停留在大餐館裏走高端路線,直接進入百姓廚房的還很少。雲南有些從事野生菌經營的企業也曾經到沿海一些省市去拓展市場,但是由於消費習慣的問題,這些城市還無法大量接受。
如今,很多農民零散採集到的野生菌幾乎沒有經過保鮮處理,很容易變質,除了部分賣給收購商外,大部分只能在當地銷售,無法外運。
長期從事野生菌貿易的廈門企業家蕭毅文介紹,從事野生食用菌銷售,企業首先關注的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野生食用菌在運輸儲藏中如果發生變質,或者在加工中沒有煮熟,消費者食用時就可能發生安全問題。哪怕出現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多年苦心建立起來的消費市場就有可能毀於一旦。”蕭毅文對此很謹慎。
朱萍説,所以保鮮技術和脫毒技術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保鮮技術和脫毒技術都有新的突破,可以保證産品的品質和安全,現在主要就是把技術轉化為生産力。政府應該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加強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讓農民在采收野生食用菌時就使用保鮮技術,以保證産品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