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因素聚集 船舶工業明年或出現“拐點”
    2007-10-09    於祥明    來源:上海證券報

  近日,國防科工委船舶行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張相木明確&&,目前我國船舶工業面臨較大風險,必須加強産業素質的提升,推進戰略轉型。同時,船舶行業專家指出,隨着全球船舶製造産能釋放和各種造船新標準的實施,船舶市場或將出現“拐點”。

風險緊逼船舶業

  雖然,今年上半年我國船舶工業各項指標大好,截至2007年6月底,我國手持船舶訂單已突破1億載重噸,同比增長107%,但是,目前六大挑戰緊逼我國船舶製造行業。
  “一是世界造船競爭更加激烈;二是國際船市調整壓力加大,世界造船能力快速擴張,供需矛盾將成為突出問題;三是國際造船規範、標準不斷升級,我國船舶工業應對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四是人民幣持續升值,匯率風險不斷增大;五是人力資源緊缺問題日益突出,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六是利率上調等宏觀政策方面的風險因素增加。”張相木指出,人民幣匯率已處於上升通道中,貸款利率的上調將導致造船企業,特別是新建船廠財務費用支出大幅增長。
  另外,“雖然最近一輪出口退稅調整基本沒有影響船舶工業,但是國家為減少貿易順差,降低出口退稅的政策導向已非常明確,不排除再次調整的可能。”張相木説。
  另有業內人士&&,目前世界集裝箱、油品等航運市場景氣度不足,由此預測,“世界造船業的高峰即將過去,低谷即將到來。”

2008年或現“拐點”

  實際上,除去航運市場船東剛性需求外,“今年船舶訂單較去年又大幅增長的原因之一,是許多船東‘趕場’所致。”中國船舶重工經濟研究中心李赪向記者&&,近期國際上推出的造船新規範規定,2008年後簽訂的合同將按新規範執行,造成了部分船東預支運力,提前下訂單。因此,“明年可能訂單量有所回落。”她説。
  對此,張相木從另一角度分析&&,新規範將帶來兩大挑戰。其一是“考驗船企的設計能力、管理水平、工藝條件。對於一些生産條件相對落後、管理比較粗放的造船企業來説,可能帶來生産拖期等一系列問題。”張相木説。
  其二是新規範新標準帶來了近10%的成本增加。目前,“船市好,這部分成本主要轉嫁給了船東,一旦船市回落、船價下滑,就會給眾多的企業帶來較大的成本和經營壓力。”張説。
  他認為,國際造船市場如果出現嚴重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將引發過度競爭,船價下滑,使船廠接單面臨困難,産能利用率下降,盈利空間大幅縮小;另一方面可能導致船廠在交船時會遇到更多的麻煩和困難。尤其“對於新建造船基地和新興造船企業,手中持有大量訂單,如果應對不當,可能會面臨生死考驗。”張説。
  但是,中信建投高級分析師高曉春認為,國際船舶市場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但出現“陡降”的可能性不大。

  相關稿件
專家認為:配套業發展滯後制約船舶業發展 2007-09-25
上半年我國船舶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2007-09-25
上海蘆潮港:近百艘船舶安全進港避風 2007-09-19
船舶行業投資管理條例正在醞釀 2007-09-13
我國計劃實行船舶生産許可制度 200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