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是競爭手段 全球貿易面臨“綠化”潮
    2007-07-27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國冬梅    來源:《人民日報》2007-07-27 7版

  近兩年,歐盟綠色指令不斷涌現。其中2005年8月11日通過的歐盟《用能産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EuP)即將於今年8月11日實施。EuP指令涉及産品的整個生産過程,是歐盟環保指令發生轉變的重要體現,再次攪動國際貿易體系中的環保大潮。

環保是競爭手段

  EuP是在歐盟從關注傳統的水、氣、聲、渣的污染轉向關注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問題這一大形勢下應運而生的。EuP涵蓋的産品層面很廣,涉及所有在設計和製造後投放到市場的耗能産品,目前這些産品在製造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的40%。
  近日,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通報了某些消費品、商用及工業設備保護能源的標準;日本向WTO通報了其修訂1991年的《提高資源功傚法實施法令》、2001年的《降低舊物品評判標準》和2001年的《促進使用再生資源或可重復使用零件的評判標準》的動向;巴西也向WTO通報了其制定空調和電冰箱能效標識的法令草案。
  可見,實現節能減排,提高能效成為重要環保舉措,非常符合發達國家的環保利益,從更深層次説則是經濟利益。就歐盟而言,從産品設計、技術水平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其優勢。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白皮書》顯示,2005年中國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出口企業大約有25.1%。受影響合同總額超過81.5億美元,其中受包括節能及産品回收在內的環保要求影響的出口合同金額在22.2億美元以上,佔受影響總金額的27%以上。毫無疑問,EuP等提高能效的環保措施將對我國貿易發展産生更大影響。

“綠化”潮漸成必然

  據估計,一台帶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的&式電腦整個生産鏈至少需要240千克化石燃料,1.5立方米水和22千克化學品;個人電腦生産過程中的能耗約佔整個生命周期能耗的90%;生産半導體線路要使用數百種化學品,1997年美國半導體行業排放了大約130萬噸碳當量的全氟烴;2000年,集成電路使用的前50種物質中,14種是重金屬,15種致癌物質……由此可見,産品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産品對環境的影響。
  從環境保護角度看,EuP指令遵循的産品生命周期原則與我國環境保護政策中着力強調的預防為主和全過程控制的原則是一致的。可以説,産品環境要求的提高和國際貿易體系的“綠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WTO的環境目標是顯而易見的。當年關於建立WTO的協定的前言就指出,國際貿易應依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考慮對世界資源的最佳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
  從1982年至2001年,WTO爭端解決機構受理了10個有關資源與環境爭端的案例,包括著名的美國與委內瑞拉的“汽油標準”案、美國與馬來西亞的“蝦—龜”案、歐盟和加拿大的“石油標準”案等。2001年召開的WTO多哈部長級會議將貿易與環境議題確定為新一輪談判的唯一新議題。
  建立一整套規範國際貿易的環境規則,將是未來多邊貿易規則發展的一大趨勢。同時,公眾環境意識的上升也要求各國更加重視可持續貿易。

着眼自身綠色貿易體系建設

  積極應對不斷被“綠化”的國際貿易形勢,可以從如下幾方面着眼:
  一是主動採用國際環境標準或參與國際環境標準制定。在傳統大規模工業化生産中,是先有産品後有標準。在知識經濟時代,則是標準先行。國際市場競爭的現實表明:三流企業、二流企業賣産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標準。對一個企業而言,控制國際標準,或擁有達到國際標準的技術,是應對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政府對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環境標準制定要給予支持。
  二是實現環境管理戰略的轉變。環境管理戰略要從定位於管企業轉變為管産品、管産品的供應鏈,從通過行政手段轉變為充分依賴市場手段,並切實落實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控制的轉型,將産品生命周期方法融入環境管理的政策中。
  三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相關企業要借此機會,提升企業設計、研發和管理水平,切實採取環保措施,調整産業結構,提早實現升級換代。
  四是加強應對綠色貿易的體制和機制。政府部門要建立綠色貿易預警綜合平台,幫助企業了解最新環境要求並真正掌握其實質,推動行業協會、企業聯合會及諮詢服務機構在應對綠色貿易挑戰方面發揮作用。

  相關稿件
年內可能將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 2007-07-26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建議:修改農業妥協方案 2007-07-26
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提速 2007-07-25
"中國産品安全危機"是個最新貿易壁壘 2007-07-25
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作重大調整 200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