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6-06 記者:董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
本報北京6月5日電
儘管我國是自行車産銷第一大國,但是受品牌附加值不高、企業盈利狀況不理想以及國內市場監管不盡完善等因素影響,自行車行業的健康發展仍然受到嚴重制約。今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自行車行業發展報告稱,四大問題困擾我國自行車行業發展。
統計顯示,目前,世界自行車年産量約為1.3億輛,年貿易量約為7500萬輛,我國自行車産量、出口量均佔世界總量60%以上,國內消費量也居世界第一。
不過,我國自行車産業也面臨諸多困難:首先是産業結構亟待調整。我國自行車行業集中度不高,年産量100萬輛以上的企業數量僅佔企業總數的2%左右。上海鳳凰的幾個分廠之間相距車程要幾個小時,物流、倉儲、資源配置尚未達到最優化狀態。出口的産品較為單一。目前出口産品主要以代步車和小輪車(20英寸或以下)為主。以2006年為例,這些産品佔出口總量68.2%,平均出口單價27.7美元,比整體出口平均單價低了5美元。
其次是行業缺少自有品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整車企業均超過千家,2006年僅7家企業分別獲得“中國名牌”或“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在評選過程中發現,佔市場份額最高的企業也僅為7%左右。整個行業則缺乏國際知名品牌,缺乏通暢渠道。自行車行業出口産品80%以上為國外定牌生産。
再次是行業盈利狀況不理想。行業平均利潤僅為4%左右。意大利、德國等掌握高檔市場,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印度、孟加拉國等發展很快,在中低檔産品市場與我國同類産品競爭激烈。
最後是電動自行車生産及相關交通管理亟待規範。不少電動自行車産品超速、超重,模仿摩托車生産,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相關規定。由於“輕摩化”現象,各地對電動自行車上路管理規定不一,部分地區鼓勵發展和使用,個別地區則嚴禁上路行駛,對電動自行車的健康發展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