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3-29 記者:高山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7-03-29 6版 |
|
|
本報太原3月28日電
山西大學工程學院打破了教師“壟斷”科研經費的舊模式,該校學生可向學校申請成為科技創新項目的負責人,並能獲得相應的科研經費。
“學生搞科研‘待遇’和老師一樣,從立項到項目審結、表彰獎勵,都由學院學術評審委員會負責,學生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學院科研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山西大學工程學院團委書記兼學生處處長鄭龍雲説。
山西大學工程學院是一所工科院校,學生開發的項目主要是新型、實用的創新項目。像“多功能隔音器”、“愛心悅音搖籃”、“紅外線遙控密碼鎖”等等。開發這些項目的經費多則四五千元,少的僅有1000元左右。
“經費雖少,但這是我從事科研的開始,目的是掌握創新的方法。我是項目的負責人,責任很重。當然,經費少,但取得的成果不一定小。”電力係學生時保瑞説。
時保瑞是“紅外線遙控密碼鎖”的項目負責人,他僅申請經費900元,但他的成果已被學校推薦為2007年學生科技創新參賽的初選項目。“紅外線電子遙控密碼鎖”可用於賓館房間,並能實時監控掌握房間內的情況。
雖然學生獲得的經費較少,每年十多個項目的經費只有三四萬元,但這激起了學生的創新熱潮。在2006年11月舉辦的山西省第二屆“興晉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山西大學工程學院獲一項金獎,兩項銀獎。
“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注重新型、實用項目是和我們學校提出的‘零適應期’人才培養模式一脈相承的。”山西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李忱説。“零適應期”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培養生産一線技術和技能兼備的複合型人才,盡量縮短上崗適應期,創造大學生就業的“綠色通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