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增加原奶價格卻不漲 奶牛被當作肉牛賣
    2007-02-09    記者:王宗 李玉波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7-02-09 7版

    “現在在農村,尤其是我們那個地方,最貧窮最可憐的就是奶農。”1月25日下午,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禮堂參加自治區十屆人大五次會議時,來自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溝門鄉威俊村的呂志強直言。隨即,他掰著手指頭給大家算了一筆賬,道出了奶農的苦水。

“奶農入不敷出”

    當了兩屆自治區人大代表的呂志強從2002年開始養奶牛,那時正是奶牛養殖的黃金期。
    “當時,玉米等飼料相對便宜,拋開人工,一個奶農一年掙上2000元錢沒有問題。從2005年開始,奶牛養殖走上了下坡路,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從不懂奶牛養殖技術,到成為養牛專家,呂志強家的奶牛品種改良了,産奶量也大幅增加。但是他發現,僅靠5畝飼料地,靠包地、買草搞養殖,在原奶價格遲遲不漲的情況下,現在一頭奶牛一年産奶6噸以下就得賠錢了。
    呂志強開始調查這種情況的成因。在調查中,他發現牛奶品質檢驗缺乏國家標準,乳制品企業在收購中隨意性很強;市場奶制品價格上漲,原奶價格卻幾年不漲;乳制品企業與奶農之間形成了買方市場,奶農被牽著鼻子走,利益受損。
    “光土右旗的奶農就背著3億元貸款。2007年春天,急于掙錢的奶農會轉移勞動重心,把奶牛當作肉牛賣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呂志強希望政府能夠重視奶農的利益,協調乳制品企業進一步提高奶價,加大奶牛良種改良力度,免除奶農的貸款利息。

草料價格漲幅遠高于原奶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鎮西夭子村距離蒙牛乳業總部所在地盛樂經濟園區不足2公里。崔紅計是這個村子裏一位普通奶農。1月27日,記者走進崔紅計的農家小院,看見在能容納10多頭奶牛的牛棚裏,只有1頭成牛和1頭牛犢。
    崔紅計告訴記者:“以前,我養了8頭奶牛。2005年到2006年,我以肉牛的價格賣掉了6頭奶牛。”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2002年我剛剛養奶牛的時候,草料的價格和現在比起來低多了。那時玉米每公斤0.84元,現在每公斤1.60元;那時幹草每畝二三十元,現在每畝100元;那時玉米秸稈每捆0.40元,現在每捆1元還多,有時甚至掏錢也買不到。”
    而2002年原奶每公斤1.73元,2006年底的原奶每公斤1.76元,從2007年1月1日執行的新價格是每公斤1.80元。
    今年1月1日起,奶站每公斤原奶的收購價提高了0.04元。但是提價到底給奶農帶來多大的實惠呢?
    當記者提到收購原奶提價的消息時,西夭子村的奶農們似乎都不是很興奮。李補元説,現在1公斤原奶漲了0.04元錢,精飼料每袋(50公斤裝)上漲了5元錢。
    “養奶牛的成本上漲,實在讓人吃不消。”他説。
    2004年以前,西夭子村共有300多頭奶牛,現在剩下200多頭。由于養奶牛的成本太高,奶農已經開始削減每日供應給奶牛的草料,直接導致産奶量的下降。
    伊利集團牛奶公司姑子板奶場負責人董二俊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以前每天能夠收購原奶3噸,現在每天只能夠收購2.4噸,奶量還有繼續下降的可能。

專家:奶農賣奶牛不全是壞事兒

    在去年召開的呼和浩特國際乳業高峰論壇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內蒙古乳業正處于提高奶牛品質的大好時期。從這個角度來講,“奶農賣奶牛也不全是一件壞事兒”。
    宋昆岡説:“近幾年,中國乳業處于一種超常規的高速發展狀態,內蒙古乳業也不例外。按照奶牛養殖的規律來推算,每頭正常奶牛養殖7年以後必須淘汰。內蒙古現階段的部分奶牛正處于這一時期,逐漸地淘汰病、老、低産的奶牛完全符合乳業發展的規律。”
    “內蒙古現有荷斯坦奶牛1975530頭,年産奶量7噸以上的有38萬頭,年産奶量5噸以下的有75.8萬頭。”一份《關于按照科學發展觀統領奶牛發展,政府應該盡快完善內蒙古奶牛業服務體係》的提案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
    提案指出,由于奶牛業的超常規發展,近年來暴露出的問題比較多,比如奶農養奶牛賠錢、奶牛疾病多、鮮奶品質差等,甚至還有相當部分奶農因為養奶牛而返貧。
    提案建議,這些問題主要因奶牛飼養管理缺乏專業的技術服務體係所致。內蒙古現有的4級家畜改良體係遠遠不能夠滿足奶牛專業化生産的技術服務需要。這個問題需要用奶牛專業化服務體係隊伍的全面建設來解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