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河:礦企私挖濫採“遍地開花”
周邊20多個村莊不同程度遭受當地礦山企業粉塵污染
    2010-06-07    作者:實習記者 郭煦/河北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挖掘機正在礦山上“瘋狂”作業。

    石料車經過,路上能見度極低。

    運輸沒有做任何環保措施。郭煦 攝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由於這些年房地産業飛速發展,北京以及燕郊地區大部分建築用沙石、石料都來自河北省三河市東部採石企業。市場有足夠的需求,也給當地非法開採提供了“發展”機會。隨着房價的不斷上漲,礦山企業的石料價格也隨着猛漲,導致非法開採行為隨處可見。

  近日,《經濟參考報》報社接到河北省三河市段甲嶺鎮居民反映,在三河市東部的礦山開採區,由於常年無序開採,當地居民遭受礦山粉塵污染嚴重。
  “更可怕的是,一些企業常常在夜裏用炸藥炸山,一次用炸藥就幾十噸,窗戶和房屋的墻震得嘎嘎響。”
  連日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三河市黃王莊鎮和段甲嶺鎮多處礦山採石場實地採訪。所到之處,礦山粉塵瀰漫,路上有拉石料載重車經過時,能見度不足5米,路旁的紅磚建築,遠遠望去,白茫茫一片。
  三河市地處京津交界地帶,與北京僅一河之隔,地處燕山山脈中段。燕山山脈曾經作為華北平原的重要屏障,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迷人的景觀,地下礦藏豐富。如今,因為過度無序開採礦石,已經變得滿目瘡痍。

  粉塵污染籠罩的村莊

  吳長髮妻子説,現在洗衣服根本不敢往院子裏晾曬,曬過一個小時,剛洗的衣服又是一層礦山灰。“前年我們村很多婦女聚集到一起,開始上路攔車,不讓拉石料的車通行,一會的功夫堵了幾百輛車,後來政府出面,給村裏每人發100元‘污染費’。”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由於礦産資源豐富,上世紀80年代初,三河市段甲嶺鎮周邊相繼出現私挖濫採礦石現象,大量白雲石礦和石灰石礦等資源遭非法開採,從最初的幾家不成規模的小廠,到現在已經“遍地開花”。
  在段甲嶺鎮到蔣福山村,距離只有7公里,《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路兩旁到處是採石場在作業,路上有載重石料車經過時,過往車輛不得不避開,停在路旁。“因為颳起的粉塵根本看不到對面是否有車輛出現。很多車輛白天不得不開着燈,或者打開急閃。”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坦言。
  據蔣福山村居民韓建財介紹,礦區緊挨着村莊,採礦企業炸山碎石作業讓當地居民根本不能正常生活,“有時夜裏剛剛入睡,一陣轟鳴的炸山聲音把你驚醒,像地震一樣,房子都有點晃,你還敢睡嗎?”
  在該村通往段甲嶺鎮的路上記者看到,很多轎車都覆蓋上了一層白色粉末,沿途有騎自行車的居民全部將臉包裹得嚴嚴實實,街道兩旁的房頂長期堆積着礦區飄下來的白色粉末。
  在小九百戶村,70歲的居民吳長髮介紹説,早些年,礦山未開採時,家房後的山脈一片綠色,很多居民茶余飯後都到馬路旁“侃大山”,“現在根本不敢在外面長時間停留,更別説聊天了。”其妻稱,現在洗衣服根本不敢往院子裏晾曬,曬過一個小時,剛洗的衣服又是一層礦山灰。“前年我們村很多婦女聚集到一起,開始上路攔車,不讓拉石料的車通行,一會的功夫堵了幾百輛車,後來政府出面,給村裏每人發100元‘污染費’。”
  除了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外,村民的農作物也深受粉塵之害。村民李先生介紹説,每年果樹開花授粉時,礦山粉塵和花粉攪和在一起,使果園嚴重減産,成熟的蘋果因為長年覆蓋粉塵,所以都有褐色斑點,在市場上根本賣不上好價錢。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礦區的粉塵污染不僅僅在生産環節,石料的運輸車運輸過程中産生的二次揚塵也尤為嚴重。
  事實上,來自三河市交通局的信息顯示,該市現在專門從事礦山石料運輸的車輛就達近7000輛。一般加長的載重車每次要拉石料50噸以上,因為超載,石料灑落現象嚴重,過往車輛經過將剛剛灑落的粉末捲起,到處亂飛。
  對於村民反應的情況,記者在102國道上亦有體會,本來在三河市市區天氣晴朗,藍天白雲,可是向東5公里進入黃土莊鎮轄區時,就像北京的“沙塵暴天氣”一樣,天空昏黃,地面上能見度極低。
  在當地政府工作的喬先生稱,每天上班經過黃土莊到段甲嶺一帶,開車不得不減慢速度,因為公路上煙霧瀰漫,經常有交通事故發生。
  據居民吳長髮介紹,幾年來該村適齡的年輕人沒有一個入伍參軍的,因為肺部長期吸入粉塵,導致肺部感染嚴重,“孩子想參軍體檢都不合格”,吳的觀點在該村其他居民那裏得到證實。
  《經濟參考報》記者實地調查得知,蔣福山村、小九百戶村、大九百戶村等20余個村莊都不同程度遭受當地礦山企業粉塵污染。

  越治越污?

  當地村民稱,2008年治理污染,當地的礦山企業停産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為確保奧運會空氣質量安全,緊靠北京的三河市政府嚴抓礦山環境整治工作,“完全是面子上的事,奧運會結束後,很多企業又‘捲土重來’了。”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對於污染問題,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石料運輸道路,經常有灑水車灑水。
  據一位礦山負責人介紹,當地採礦企業每年都繳納了道路維修費和灑水費。“但是因為運輸採石車輛太多,灑水根本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據三河市政府網站公布的三河市國土資源局匯報材料顯示,2008年以前,三河市東部共有涉礦企業256家,其中,採礦企業就達175家,灰場40家。
  黃土莊鎮政府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介紹稱,前些年,當地採礦企業的環保問題根本沒受到政府重視,很多企業從來沒有安裝過污染治理設備,更無從談起環保生産。
  針對礦山無序開採造成的污染現象,環保部多次批示要求三河市進行規範整改。
  2008年6月,該市投入專項治理資金治理東部礦區開發,提出了“關、治、投、轉”的四字方針,實現“天藍”的目標。
  記者從《三河市東部礦區綜合開發治理工作方案》和《三河市東部礦區綜合開發治理實施意見》兩份文件獲悉,為了確保治理效果,該市還建立了東部礦區綜合開發治理工作責任分解機制,19名市領導每人負責分包7個以上企業。
  文件要求,在3年內實現水泥立窯企業全部關閉,立窯生産線在2008年底前主動拆除的,按照每萬噸産能20萬元的標準補助,2009年底前拆除的,按照每萬噸産能10萬元的標準補助。
  據悉,現在立窯生産線已經全部拆除。為了對污染治理保持持續性,2009年11月,經廊坊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福山經濟新區管理委員會。並專門成立國土資源分局、規劃建設局、環境保護分局等,並下設礦山綜合執法大隊。
  對於治理污染,當地政府可謂下大力度,也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一個事實是,現在困擾當地居民多年的污染問題,依然沒有改變。
  “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小企業的私挖亂採現象根本沒有得到制止,一些新中標的企業也不按章操作。”一位當地礦山企業負責人一語道破天機。
  當地村民稱,2008年治理污染,當地的礦山企業停産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為確保奧運會空氣質量安全,緊靠北京的三河市政府嚴抓礦山環境整治工作,“完全是面子上的事,奧運會結束後,很多企業又‘捲土重來’了。”

  監管不力致無序開採

  福山經濟新區管委會的國土、環保和工商等部門經常來檢查,“但是時間長了,大家一起吃吃飯,也就熟悉了,現在有錢什麼事都好辦。”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去年5月,三河市政府將蔣福山一帶礦區劃分成22個採礦區公開招標。一採石場老闆對記者稱,所謂的治理就是把蔣福山重新劃片,對外公開招標,中標的企業其實就是買公開放炮開山的爆炸權,根本沒人管理。中標與否的區別無非就是,中標企業可以直接到三河市公安局下屬的金能民爆公司申請辦理放炮炸山業務。沒有中標的企業,民爆公司則不管爆破。
  事實上,在招標過程中,很多原來的礦山企業多家集資投中一個標的,然後再分開開採,在開採礦山作業程序上依然和原來是一樣的。該人士稱,因為政府拍賣礦山時標的額高,鋻於資金壓力,很多企業中標後又把中標礦山分成幾部分再承包給其他小礦主,小礦主的設備根本無法滿足環保部門規定的標準,這一點,是導致污染的主因。
  “更重要的是,很多中標企業開採礦山時超出中標區域範圍大肆開採,嚴格來説這是國土、環保等部門失職,可是我們還要偷着樂,因為這樣畢竟增加了我們的企業效益。”該人士透露。
  《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在一座光禿禿的山頂,5&挖掘機在作業,不時發出刺耳噪音,周圍煙霧瀰漫。“為了趕進度出産量,這些挖掘機天剛亮就開始工作,一直要工作到天黑為止。”
  事實上,無論是中標的企業還是小採石場,都把礦石産量擺在第一位,因為日漸漲價的石料能讓企業主們的經濟效益不斷攀升。
  在段蔣路上,一家中標企業老總順手指向不遠處的幾家小採石場,“那些(採石場)都是沒有中標的,不也幹着呢麼?”據他介紹,福山經濟新區管委會的國土、環保和工商等部門經常來檢查,“但是時間長了,大家一起吃吃飯,也就熟悉了,現在有錢什麼事都好辦。”
  據一位未中標的礦主介紹,因為沒有中標,所以也就是“小打小鬧”,主要經營水洗砂等産品,投資在100萬左右,如果能挺過一年就有盈利。據該人士統計,在三河市東部礦山,未中標的企業就有幾十家。而且從未間斷過非法開採。
  “我們開採的成本相對要比中標的企業低得多,賣給建築工地的價格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利潤的一部分用來和環保等部門溝通上。”一家非法開採的企業主詭異地對記者&&。
  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有關規定,採掘出的礦石應該覆蓋,可是,記者發現,當地沒有一家企業按此規定執行。據廊坊市環保局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三河市東部礦石開採面積約4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其大氣污染指數在劣5級以上。
  政府足夠重視,污染依然嚴重,三河市環保局和福山經濟新區環保分局兩級環保部門對礦山的監管責任難脫其咎。“如果當地國土、環保等部門加強監管、從嚴治法,嚴厲打擊私採濫挖礦産資源的違法行為,採礦亂象也會得到有效制止,可是當地環保部門都做了什麼呢?其實説白了,整治執行乏力的主要原因是相關執法部門執行力不堅定導致的。”一位企業負責人坦言。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開山採礦之類對環境影響較大的企業,必須先做環評,否則絕對不允許開工。但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三河市環境保護局獲悉,截至5月初,三河市環保局只完成11家中標企業的環評批復工作,另外12家企業正在上報審批中,未得到環評批復的企業從來沒有間斷開採作業。
  記者在福山經濟新區管委會了解到,多年來,蔣福山一帶礦區環境管理工作沒有取得顯著成效,甚至連排污登記、排污收費和污染源治理這些基本的環境管理工作都沒有做過。
  連續多年的無序開採,現在燕山山脈已經光禿禿一片,採礦對三河市東部礦區山體造成的破壞極為嚴重,從“谷歌地圖”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大片被剝去表層覆蓋物的山體在四週綠色植被的映襯下顯得極其蒼白。

  相關部門對此均諱莫如深

  當地政府針對礦山污染做了大量資金投入,三河市東部礦區亂採濫挖現象能否徹底得到治理?癥結在哪?《經濟參考報》記者試圖求解這一問題,但三河市相關部門對此均諱莫如深。

  據蔣福山村村民介紹説,當地現在人均耕地不足1畝,如果不遭天災,也很難維持正常生活,很多農民不得不另尋出路,有的去了礦山打工,有的乾脆在礦山運輸石料維持生計。
  一位農民運輸戶稱,載重五噸的運輸車運輸一車石料只能賺50元左右,他一天可以往北京郊區建築工地運輸三車左右,一車石料採礦老闆卻能從中賺得500元至800元,一家礦採企業每天至少開採出20車左右礦山石。如此高的利潤,礦山的非法開採才得以“大規模形成”,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三河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礦山企業負責人介紹説,當地政府去年對外公開招標拍賣時,每個標的飆升到為2000萬元左右。
  福山經濟新區管委會環保局工作人員稱,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2個採礦區拍賣成功,因為標的額過高,一般一個標由過去的三家左右企業集體中標。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估算,僅這一項政府就可得到近2億元收入。
  來自三河市政府向廊坊市政府做的工作報告顯示,2007年,東部礦山企業納稅6000萬元左右,當年三河市全年財政收入為20億元。
  據《河北日報》報道,2009年7月7日,北京金隅集團與三河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投資20億元在三河市東部礦區建設新型建材、廢舊礦恢復治理等項目。
  據記者了解,前些年,天津薊縣所轄燕山山脈同樣非法開採造成污染嚴重,自從2008年起,薊縣決定停止開採礦山,並對礦山進行治理,很多礦主紛紛來到三河市東部,開採礦山資源。
  一位新近投資三河市東部礦山開採的企業負責人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三河市東部礦山大部分毗鄰居民區,空氣質量長年屬於重度污染,給當地居民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政府如果真正想治理污染,不能僅僅考慮拉動經濟發展,對於污染造成的危害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並對受污染居民給予相應的賠償,這樣才能取信於居民和企業主。“我們也不想和當地居民站在對立面,我們該繳納的錢繳納了,該怎麼做,當地政府最清楚。”
  三河市政府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三河市2009年財政收入已達32.5億元,礦山給三河市財政收入帶來了很大支撐,三河市政府多年來也意識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並試圖找準解決辦法。
  那麼,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如何監管礦山企業呢?記者試圖在當地土地、環保部門等找到答案。
  三河市國土資源局礦産開發管理股股長劉春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稱,東部礦山企業現在行政監管工作由福山經濟新區管委會具體負責。前段時間,管委會已經組織相關部門對私採濫挖現象進行治理,對無證開採企業設備進行拆除。至於現在還有無證企業在非法開採,可能是利益驅使。至於污染問題,具體應該由環保部門負責。
  管委會環境保護分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説,環境保護分局也是剛成立不久的機構,現在正加緊對環保不達標企業進行檢查。
  記者要求採訪該局局長王佔國,截至記者發稿時,王婉拒記者採訪。
  福山經濟新區管委會辦公室趙姓工作人員回復記者稱,對於記者要求採訪事宜,管委會相關部門無權回復,稱要與三河市委宣傳部&&。
  三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雷愛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並沒有否認私採濫挖和污染現象的存在。他向記者介紹説,福山經濟新區管委會現在正在加緊整治當地礦山開採企業,至於私採濫挖和污染嚴重問題都在治理查處當中,因為當地的礦山企業多年來形成的格局,治理也需要一個過程,什麼時間能治理完成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相關稿件
有色金屬華東地勘局收購巴西一礦企 2010-04-06
日韓歐“繳械” 中國孤戰三礦企 2010-04-02
礦企很貪婪 鋼企謀自救 2010-03-26
中國電力稱向澳礦企購煤僅是意向協議 2010-02-09
中鐵物資參股非洲礦企 20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