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聽證會上耍太極
繞著彎兒硬挺評級機構
    2010-06-04    作者:記者 王龍雲 實習記者 張媛/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享有“股神”美譽的美國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與評級機構穆迪公司首席執行官雷蒙德麥克丹尼爾2日一同現身由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CIC)在紐約舉行的聽證會,就信用評級機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角色接受質詢。

  巴菲特此前三次拒絕FCIC邀請,但一紙傳票,他不得不站在了聽證席上。令許多期待“股神”語驚四座的人失望的是,聽證會上的巴菲特頗有些打太極拳的味道。年邁而睿智的“股神”激勵了穆迪首席執行官麥克丹尼爾。後者的證詞同樣透著一個“滑”字,既表現了態度萬分誠懇,又強調了責任全無。
  就在同一天,歐盟委員會提議對將于今年年底生效的《信用評級機構管理條例》進行進一步修訂,並建立一個專門機構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提高信用評級機構運作的透明度。大西洋另一端,美國國會也緊鑼密鼓地推進著加強金融監管的新法案。完美風暴即將來襲,獲得“股神”聲援的評級機構挺得過去嗎?

  “我不知道誰會支付費用,反正我不會”

  巴菲特為評級機構辯護:很多美國人都犯了忽視危機預警信號的錯誤,評級機構的錯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應被孤立出來接受指責

  此次名為“信用評級的可靠性、基于這些評級的投資決定以及金融危機”的聽證會,目的在于探究信用評級機構的遊戲規則,那些品質低劣的次級垃圾證券究竟如何獲得信用AAA的最高評級,這些評級行為又怎樣推動了金融危機。
  巴菲特此前三次拒絕FCIC邀請,但一紙傳票,他不得不站在了聽證席上。令許多期待“股神”語驚四座的人失望的是,聽證會上的巴菲特頗有些打太極拳的味道。
  作為穆迪公司最大的股東,他為評級機構辯護説,很多美國人都犯了忽視危機預警信號的錯誤,評級機構的錯誤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應被孤立出來接受指責。
  在聽證會前,巴菲特曾對媒體表示,穆迪對一些次貸産品給出的評級並不是欺詐,而是錯誤。“我更傾向于把責任歸咎于那些需要政府救助的金融機構高管們,而非和3億美國人犯了同樣錯誤的穆迪管理層”,巴菲特説,那些金融高管們才“應該下臺而且傾家蕩産”。
  巴菲特的看法是,穆迪和標準普爾公司與次貸危機有關,但並不意味著應該對此負責。評級公司用來評估許多抵押證券的模型“存在巨大瑕疵”,但房産市場中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個“有缺陷的模型”,房地美、房利美、美國國會、媒體、投資者和購房者,無一例外,“這是泡沫心理的一部分”。
  這位被無數投資者仰慕的投資神話人物坦稱,自己同樣沒有預見住房市場泡沫的破裂。“這是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大泡沫,極少有人會覺察到這個泡沫,而這就是泡沫的本質。”按巴菲特的理念,他購買的公司股票,都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和完善的管理機制。“如果我能預知住房市場危機將如此嚴重,那麼我早就會選擇賣出持有的穆迪股份。”巴菲特認為,價格上漲是一種麻醉劑,影響了上上下下每一個人的推理能力。
  在被問及評級機構是否需要改變現有商業模式,即是否應該讓投資者而不是證券發行者向評級機構支付費用,以避免出現評級機構因利益驅動而袒護證券發行商時,巴菲特説,穆迪的商業模式沒有問題,而且消費者不會為此支付費用。“我不知道誰會支付費用,反正我不會”。
  有聽證會委員質詢巴菲特,作為穆迪最大股東,他本人是否應當對穆迪的失誤承擔一定責任。巴菲特表示,自己在多家公司都有投資,對每家公司的運作並不十分清楚。“我從未去過穆迪公司,甚至不知道它的地址,我只知道它的商業模式很好。”
  這種回答自然不會被理解為他的無知,更像一種搪塞。聽證會委員繼續追問——作為最大股東,巴菲特怎麼可能對穆迪的運營一無所知?“股神”以他所持有股份的強生公司為例進行反駁。關于近來該公司召回産品一事,巴菲特表示他本人對制藥企業實驗室的工作並不了解,只是信任公司的良好管理會衍生出良好的信譽。
  年邁而睿智的“股神”激勵了穆迪首席執行官麥克丹尼爾。後者的證詞同樣透著一個“滑”字,既表現了態度萬分誠懇,又強調了責任全無。
  麥克丹尼爾説,此次住房價格下跌以及此後的經濟大規模下滑“是我們過去無法想像的”,也承認穆迪在過去幾年中對擔保債券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以及住房抵押債權(residential mortgage securities)的評級“非常令人失望”。公司對這些評級非常不滿意,這有損于穆迪的聲譽和長期價值。他還表示,公司正採取步驟改善其評級程式。
  不過,麥克丹尼爾也提到,投資者應該用評級作為一種工具,“而不是購買,出售或持有的一種建議。”
  巴菲特和麥克丹尼爾的證詞顯然並不能令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滿意。這個由美國國會成立的跨黨派調查委員會,負責調查並報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今年12月15號之前,該委員會須將調查結果及報告送交國會和美國總統奧巴馬。
  在當天的聽證會上,委員會主席安吉萊茨説,“穆迪因為給抵押貸款債券評級,近幾年來利潤飆升,從2000年的6億美元上漲到2007年的22億美元,和越吹越大的房地産泡沫是同步的”。據稱,這期間穆迪對42625款住房貸款抵押債券授予最高評級,而東窗事發後,又不得不對其中89%的債券予以降級。安吉萊茨稱“這些債券許多都涉及欺詐,即使沒有欺詐,在現實中對市場也毫無用處。”

  “股神”力挺,義也?利也?

  巴菲特傳記《滾雪球》作者艾麗斯施羅德女士曾説,巴菲特其實就是當事人,“只要他是一個投資者,他就必須維護這些投資”。

  在此之前,巴菲特還力挺過身陷“欺詐門”事件的高盛集團。無論高盛,還是穆迪,目前在美國民眾當中的聲譽都呈日落之勢。
  今年4月份,哈裏斯網上評估公司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高盛躋身于美國十大最差企業之列,與其為伍的是房地美、房利美、美國國際集團以及花旗等。其他幾家入選不足為怪,皆因在本輪金融危機中摔得鼻青臉腫,得到“貴人”庇佑的高盛安然過關卻依舊榜上有名,這只能解釋為“群眾關係太差”。
  穆迪也在美國政府的金融監管風暴下逐漸暴露出本來面目,很多美國媒體將三大評級機構視為本輪金融危機事件的重要幫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不久前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抨擊評級者》一文,他説評級機構其實是個貌似高尚且值得尊敬的行業,實際上卻制造了大量的利益衝突。
  這麼一對難兄難弟,“股神”仍是不離不棄,真的是義薄雲天嗎?從經濟利益上看,作為高盛、穆迪的大股東,巴菲特自然要維護其利益。
  有報道説,巴菲特30年多年來一直與高盛的互為犄角,“高盛幫助創造了現在的伯克希爾”,而後者也時常投桃報李。在2008年金融危機肆虐之時,巴菲特果斷出手,斥資50億美元注資高盛,既為當時風雨飄搖的美國資本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也給他執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帶來了豐厚利潤。每年5億美元的紅利,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説法,相當于秒針“滴答”響一聲,高盛就要付給伯克希爾15美元。
  至于穆迪,也算是巴菲特掌控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一位“老友”,自2000年購入後一直持有,直到2009年7月末,才因其面臨運營風險和嚴格監管才開始減持。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還持有穆迪13%的股份。
  再往深了説,伯克希爾哈撒韋也好,高盛、穆迪也罷,其實都是華爾街這個龐大金融機器的組成部分,只有讓他重新開足馬力運轉起來,大家才有錢賺。也正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出發點,“股神”對目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大力推行的金融監管計劃沒有多大熱情,反而是處處提防,以免自己的公司遭受損失。在奧巴馬提出向大銀行徵收“金融危機責任費”的建議後,持有高盛、富國股份的巴菲特公開表示反對,説自己實在不覺得他們(美國大銀行)應該支付任何額外稅款。
  當然,“股神”力挺高盛、穆迪,也與他對本次金融危機的認識有關。至少在他看來,該挨罵的是無能的政府監管機構,無論高盛還是穆迪,要麼無可指摘,要麼僅僅是犯了錯,絕對與所謂的華爾街原罪無關,並且這些機構固有的盈利模式也不是誘發利益衝突的“溫床”。
  巴菲特為信用評級機構辯護時説,相信包括標普和穆迪在內的評級機構“有著相當出色的業務”和“極強的定價權”,信用評級機構只不過與他本人犯了同樣的錯誤,高估了房地産市場的健康程度。在談到高盛“欺詐門”事件時,巴菲特認為高盛的做法無可指摘,面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民事指控,高盛僅僅是輸掉了一場“公關戰役”。
  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主席查利芒格曾打比方説,高盛就像一只從馬戲團鐵籠裏逃出的老虎,對社會造成某種影響,然而,追根究底,是馴獸師沒做好本職工作,“政府監管體係令我們徹底失望。”
  不過,無論怎麼説,巴菲特對于口碑二字還是相當看中的。為了盈利落得聲名狼藉,絕對不是巴菲特的首選。有報道稱,在2010年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大會上,開幕影片中巴菲特就別有深意地播放了自己1991年拯救華爾街投行所羅門公司時的警告:“如果讓公司虧錢了,我還能理解,但是如果讓公司名譽受損,那我將毫不留情。”這話不會是有意説給高盛和穆迪聽的吧?

  評級機構真的清白嗎

  美國密歇根州民主黨人卡爾萊文指出:“得到‘有毒’抵押貸款支援的高風險證券獲得的評級是AAA,到最後還不如印刷這些證券的紙張值錢。”

  就本次為穆迪辯護而言,巴菲特強調了兩點,一是評級機構犯了3億美國人都會犯的錯,二是目前的評級付費模式並不一定是錯的。但“股神”的話就一定是真理嗎?
  從歷史上看,國際評級機構因評級結果不靠譜而遭質疑的案例並不少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表現失常、美歐公司財務醜聞事件中反應遲鈍,更是逐步削弱了其長年積累起來的信用度和權威性。美國債券大王格羅斯在最新一期《投資展望》中指出,他們使用量化模型時,智商可能高達160,但常識方面則如同白癡。
  更嚴重的問題是,該行業的盈利模式難以避免産生利益衝突,為之後的更大危害埋下了禍根。
  英國《經濟學家》幾年前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由盈利模式造成的利益衝突問題令信用評級公司處境尷尬。文章説,信用評級公司一方面要從請求他們進行評級的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那裏收取可觀費用,另一方面又要對這些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或者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評級。在利益驅動之下,信用評級公司難免“違心地”提高信用等級,以此作為巨額評估費用的回報。 
  本輪次貸危機爆發前,三大評級機構秉著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職業操守,給很多債務抵押債券産品貼上最高評級的標簽(之後93%被驟降為“垃圾級”)。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主席飛利浦安格裏茲就將穆迪形容為“3A工廠”,在2000年至2007年期間,穆迪共給予了4萬多項抵押貸款相關資産3A評級。得益于此,穆迪此項業務的營業收入從2000年的6億美元暴漲到2007年的22億美元。一位在標準普爾結構性金融産品部門工作的員工曾經寫下過這樣的話:“我們什麼都可以評級,哪怕他是頭(被結構化過)母牛。”另一位員工説,“評級機構創造出一個更大的怪物———債務抵押債券市場(CDO)。但願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已經富裕地退休了。”評級機構一直被當作金融市場的看門人。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月下旬發表了一篇題為《評級機構數據在抵押貸款投資合同中助華爾街為虐》的文章,提出了一個問題:最終證明是非常之差的抵押貸款投資合同,當初是怎麼獲得看上去那麼好的信用評級的?簡單地説,就是問如何做才能堂而皇之地“挂著羊頭賣狗肉”。文章給出的答案是,華爾街得到了隱藏在這些神奇評級背後的公式,並且挖來了一些上述公式的發明者——評級機構實際上將評級工具交給了銀行,使得他們可以修改復雜的抵押貸款投資合同,直到評級模型産生出令其滿意的結果。
  如此監守自盜,美國不發生次貸危機才是怪事。結果是“杯具”中的“杯具”,投資于這些“有毒”證券的投資者血本無歸。美國密歇根州民主黨人卡爾萊文指出:“得到‘有毒’抵押貸款支援的高風險證券獲得的評級是AAA,到最後還不如印刷這些證券的紙張值錢。”
  在巴菲特和麥克達尼爾出庭之前,曾就職于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員工也接受了聽證會的質詢。曾擔任穆迪高級副總裁的弗羅巴説,公司的文化氛圍在2000年與鄧白氏公司(Dun&Bradstreet)拆分後發生了巨變,此前的學術氣氛消失殆盡,分析師都突然意識到他們的首要任務不是做出準確的評級,而是幫助公司維持市場份額。
  “肯合作的分析師就能得到較好的反饋,升職加薪、獎金股權也都隨之而來。”他補充道,而那些不合作的分析師,往往被開除。曾就職于穆迪公司的一位執行經理Eric Kolchinsky將穆迪公司稱為“AAA加工廠”,受到許多來自銀行方面(證券發行商)的壓力,“銀行也知道我們不可能放棄賺錢的生意”。另有員工表示,在CDO等復雜投資工具大量出現後,公司現有人員無法滿足工作需求。曾就職于穆迪公司CDO評級部門的執行經理Gary Witt説,“公司利潤空間非常大,尤其是在CDO評級方面,但管理層依然不願雇傭更多員工。”

  大西洋兩岸的監管風暴

  巴菲特他老人家有句名言,退潮後方能看出何人是在裸泳。照這路數續貂一把,不知道這波風暴過後,沙灘上還能剩下誰?

  盡管有“股神”為之撐腰,但穆迪等評級機構即將迎來大西洋兩岸共同掀起的監管風暴。就在巴菲特作證的當天,歐盟委員會出臺立法建議,提出要進一步嚴管信用評級機構。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建議,歐盟將設立一個名為“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的新機構,今後在歐盟范圍內開展業務的信用評級機構必須統一向這一新機構登記注冊,以領取歐盟“牌照”,並接受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的監管。對信用評級機構最具“殺傷力”的是,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將可以對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決定展開調查,例如確定是否存在利益衝突。如發現信用評級機構違反了歐盟規定,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將有權對其實施懲罰,包括處以罰款、暫停信用評級資格甚至吊銷執照。
  在希臘債務危機一步步升級並演變成歐洲債務危機的整個過程中,信用評級機構的作用招致歐盟的強烈不滿。債務危機的每次加劇背後似乎都有評級機構的影子,信用評級機構每次調低歐元區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都會在金融市場上掀起一番不小的風波,對市場信心構成沉重打擊。
  除了加強監管,歐盟還有一個深層次的考慮,那就是結束在信用評級領域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建立並擴大歐洲話語權,避免受制于人。巴羅佐説,在信用評級這個敏感問題上,由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三家信用評級機構説了算是不正常的,國際信用評級市場缺乏競爭尤其令人擔憂。雖然歐盟委員會當天的建議尚未涉及建立歐洲自己的信用評級機構,但歐洲爭奪信用評級領域的話語權已是箭在弦上,接下來只是如何做的問題。根據已有的一些建議,歐盟將考慮推動自身信用評級企業發展壯大,與傳統的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抗衡,或者由獨立的公共機構參與信用評級。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國方面也正在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措施。
  作為金融監管全面改革一部分,美國國會正考慮對以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三巨頭為代表的評級機構實施新監管規則。眾議院版金融監管議案打算廢棄要求金融機構必須獲得信用評級的法規,降低許多金融交易對評級機構的依賴度,還提出強制評級機構在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登記,允許投資者就評級機構不計後果地作出高信用評級提起訴訟。參議院版議案提出建立一個受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督的獨立委員會,以指派評級機構為金融産品提供初步評級。不過,參眾兩院仍需協商,消除分歧,以合並這兩個版本議案、完成立法。
  美國最大的退休基金Calpers也趁熱打鐵,對穆迪、惠譽及標準普爾三家公司提出了訴訟。該基金認為這些評級巨頭對于結構投資産品的評級“嚴重失實”,致使其虧損了10億美元。
  除歐美外,對評級機構加強監管也已經被納入到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在去年4月的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上,與會領導人同意要加強對評級機構的注冊管理和監督,尤其要避免其評級過程中的利益衝突。
  巴菲特他老人家有句名言,退潮後方能看出何人是在裸泳。照這路數續貂一把,不知道這波風暴過後,沙灘上還能剩下誰?

  相關稿件
[部落格]但願巴菲特這次説錯了 2010-05-14
巴菲特:中國是令人驚喜的經濟體 2010-05-04
高盛陷入欺詐門 巴菲特的眼淚在飛 2010-04-21
高盛門難撼巴菲特 2010-04-21
信奧巴馬 不如信巴菲特 2010-03-26